初中生对“负负得正”的理解:历史相似性研究  

在线阅读下载全文

作  者:刘腾琦 李栋 

机构地区:[1]苏州大学数学科学学院,215006

出  处:《中小学数学(初中版)》2024年第9期9-11,共3页

摘  要:1.引言.历史相似性研究是数学史与数学教育(HPM)的一个重要研究内容,它起源于19世纪德国生物学家海克尔(Haeckel,1834-1919)提出的一个生物学定律:“个体发育史重蹈种族发展史”后来英国教育家斯宾塞(H.Spencer,1820-1903)将此定律运用于教育中,认为“个体知识的发生必须遵循人类知识发生的过程”,于是就产生了历史相似性原理.就数学教育而言,个体数学理解的发展遵循数学思想的历史发展顺序[1].

关 键 词:相似性原理 德国生物学家 海克尔 个体知识 历史相似性 数学理解 斯宾塞 负负得正 

分 类 号:G63[文化科学—教育学]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期刊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的主题
相关的作者对象
相关的机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