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覃芳芳[1]
机构地区:[1]三峡大学
出 处:《文化与诗学》2023年第2期210-219,共10页Culture and Poetics
基 金:2023年度湖北省社科基金前期资助项目“《诗经》英译本的传播与价值研究”(项目编号:23ZD215)阶段性成果
摘 要:《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自汉代以来,《诗经》被奉为经典,历代注本层出不穷,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注家对诗篇的解读有很大的差异。这些注本成为译者翻译《诗经》的重要参考系统。由于翻译时依据的注解不同,加上译者个人因素的影响,对题旨的解读必然呈现出横看成岭侧成峰之态。本文探讨阿连壁、韦利和高本汉在翻译《诗经》时对题旨的多元阐释现象及背后成因,可以发现,三名译者借助深度翻译对题旨进行了显微式的深度描写,但深度翻译的方法、数量和内容存在较大的差异性,体现出各译者对原作阐释的多元性。同时,通过对译者参考系统的统计分析,可以发现三个译者对传统注本的参照比例也不同,呈现出译者不同的翻译目的及文化倾向。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52.15.133.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