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徐绛雪[1]
出 处:《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5年第2期69-69,共1页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基 金:浙江省普通本科高校“十四五”教学改革项目“新文科背景下《大学写作》通识课程建设的研究与实践”(jg20220104)成果。
摘 要:随着近代科学的发展,学科分类越来越细化,大学越来越倾向于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这种教育方式培养了众多领域的专业人才,为社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但专业过度细分限制了“全人”应具备的全面、广阔的视野,故而通识教育这一理念被越来越广泛地接受。通识教育,也被称为博雅教育或全人教育,它的目标是培养具有广阔视野、独立思考能力的人才,强调知识的融会贯通和人的全面发展。在此背景下,应当重视教学中跨学科元素的挖掘,外国文学作品中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哲学、医学、法律、心理学和自然科学等多学科领域的知识,挖掘其中的跨学科元素与当下通识教育理念不谋而合。以历史元素为例,借助文学再现历史,在世界文学长河中比比皆是,如古希腊悲剧《俄狄浦斯王》反映了雅典民主制度下的社会矛盾和伦理困境,是了解古希腊历史和文化的重要窗口;但丁的《神曲》不仅是文学巨著,更是了解中世纪欧洲宗教、文化和社会的重要史料;笛福的《鲁滨孙漂流记》展露出英国新兴资产阶级对财富的渴望和开拓市场的野心……通过对历史元素的分析解读,文学起到了以史为鉴的作用。
关 键 词:外国文学作品 通识教育 博雅教育 全人教育 《俄狄浦斯王》 外国文学教学 文学巨著 《神曲》
分 类 号:G642[文化科学—高等教育学] I106-4[文化科学—教育学]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