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高金国 Gao Jinguo
机构地区:[1]尼山世界儒学中心(中国孔子基金会秘书处)传播普及部
出 处:《走进孔子(中英文)》2025年第1期5-12,共8页Thinking Through Confucius
摘 要:“教学相长”是儒家的重要教育理念。一般认为,这个理念源于《尚书》,被孔子发扬光大。《礼记·学记》中引用了《尚书·兑命》中的文字:“学学半。”前一个“学”,读作xiào,意思是“教”。“学学半”,就是“教别人,一半也是增长自己的知识”。这里明确提出了“教学相长”的概念:“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教然后知困”“知困,然后能自强也”,从而实现“教学相长”,这种“主动型学习”的理念,直到今天,依然是先进的、适用的。孔子虽然没有明确提出“教学相长”,却是这一理念的践行者和发扬光大者。《礼记》则进行了理论上的概括,并最终形成了“教学相长”这一概念。通过考察《论语》等资料,我们不难发现,孔子在教学实践中主要通过两条路径来实现“教学相长”:一是提问、追问,二是质疑和纠正。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3.14.15.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