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1CMZ023)

作品数:14被引量:84H指数:5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作者:黄龙光玉波白永芳杨晖李虎更多>>
相关机构:玉溪师范学院云南师范大学云南大学重庆三峡学院更多>>
相关期刊:《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学术探索》《广西民族研究》《文化遗产》更多>>
相关主题:彝族民间彝族祭祀生态意义神圣更多>>
相关领域:社会学经济管理文化科学艺术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论社会变迁视域下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水文化的变迁被引量:8
《学术探索》2016年第5期137-142,共6页黄龙光 杨晖 
2011年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11CMZ023);2013年云南师范大学博士科研启动项目《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水文化生态实践》
少数民族传统水文化是民族文化体系中的源生内涵及重要内容。当代中国社会转型带来剧烈的社会变迁,导致少数民族传统水文化经历一系列变迁。作为一个整体的水文化生态共同体,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水文化的变迁主要体现在水环境、水信仰、水...
关键词:社会变迁视域 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水文化 生态和谐社会 
论壮族乡村人口外流与传统农业耕作文化变迁——以壮乡伏台为例被引量:3
《广西民族研究》2015年第1期93-100,共8页李虎 
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西南少数民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效果研究"(11CMZ023)
改革开放后,壮族农村社会卷入了外出务工的浪潮中,大量青壮年人口从农村流向城市,成为一种特定的文化现象。这一现象的产生,直接影响了壮族农村的社会文化和生产生活,尤其体现在壮乡传统农业耕作实践与耕种文化诸多方面的变迁上,包括农...
关键词:人口外流 壮族乡村 农业内卷化 耕作文化变迁 
“因水而治”——西南少数民族传统管水制度研究被引量:5
《西南边疆民族研究》2014年第2期120-126,共7页黄龙光 
2011年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西南少数民族传统水文化与边疆生态和谐社会构建研究”(项目编号:11CMZ023)阶段性成果
西南少数民族传统水文化内涵丰富,其中尤以管水制度独具社会治理的意义。各路涉水神祇、民间水规与民选水倌,三位一体地形构出西南少数民族传统管水体系。三重力量有机联动运作,神圣与世俗相合、感性与理性交融,西南少数民族千百年来不...
关键词:西南少数民族 管水制度 因水而治 
眼镜蛇患·社会恐慌·疗禳技仪——兼论彝族传统自然观
《广西民族研究》2014年第3期62-68,共7页黄龙光 
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西南少数民族传统水文化与边疆生态和谐社会构建研究"(11CMZ023)
在云南峨山、新平等彝族地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常遭受眼镜蛇患。有剧毒的眼镜蛇被当地人视为灾祸、意外的征兆,引起极度社会恐慌。应对蛇患,彝族自古有着药草敷服、外科处置、民间偏方等独特疗技,同时施行叫魂、吃"蛇"肉、驱(草)蛇等禳...
关键词:眼镜蛇患 社会恐慌 疗禳技仪 生态自然观 
少数民族水文化概论被引量:13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3期147-156,共10页黄龙光 
2011年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西南少数民族水文化与边疆生态和谐社会构建研究"(11CMZ023);2013年云南师范大学博士科研启动项目"云南少数民族水文化生态实践"阶段性成果
少数民族水文化,是各少数民族群体在长期适应自然的过程中,在其水事活动中创造和传承的以水为载体的各种社会、文化现象的总和,是以水为中心的社会文化综合体。其内涵主要是水信仰、水技术与水制度的三维合一。全面研究少数民族水文化,...
关键词:少数民族 水信仰 水技术 水制度 生态和谐社会 
彝族民间咪嘎哈祭俗的生态意义被引量:5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2期106-110,共5页黄龙光 玉波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09XJCZH013);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彝族文化研究中心资助项目(YZWH1027);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1CMZ023)
作为滇中南彝族民间一个大型传统节祭,咪嘎哈祭俗具有多重生态意义。年度性咪嘎哈习俗,通过一系列严格而神圣的祭祀仪式,不断强化当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态理念,唤醒着民族历史记忆,传递着民族文化心理。咪嘎哈节祭酬神、娱人的民间...
关键词:彝族 咪嘎哈祭祀 生态意义 
彝族民间林木崇拜及其生态意义——以峨山彝族自治县为例被引量:5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2期46-51,共6页黄龙光 白永芳 
教育部人文社科(西部和边疆地区青年基金项目)"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水文化与边疆生态和谐社会构建研究"(09XJCZH013);2010年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彝族文化研究中心资助项目"彝族传统水文化与生态和谐彝区构建研究"(YZWH1027);2011年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西南少数民族传统水文化与边疆生态和谐社会构建研究"(11CMZ023)阶段性成果
彝族民间林木崇拜习俗,出于林木在彝人生产生活中的实用功能,源于彝族古老的以祖灵崇拜为核心的原始宗教信仰。彝族林木崇拜的内涵丰富,涉及的林木、林地种类繁多,它们自古受严格而神圣的民间规约保护,具有很强的生态保护意义。在当代...
关键词:彝族 林木崇拜 生态意义 
神圣的春鸟——彝族咪嘎哈祭祀仪式木刻艺术被引量:3
《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12年第4期76-79,共4页黄龙光 玉波 
2009年教育部人文社科(西部和边疆地区青年基金项目)<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水文化与边疆生态和谐社会构建研究>(项目批准号:09XJCZH013)阶段性成果;2010年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彝族文化研究中心资助项目<彝族传统水文化与生态和谐彝区构建研究>(项目编号:YZWH1027)阶段性成果;2011年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西南少数民族传统水文化与边疆生态和谐社会构建研究>(项目批准号:11CMZ023)阶段性成果
作为滇中南彝族一个传统节祭,咪嘎哈祭仪中必制春鸟、农具等重要的微雕木刻艺术。在审美特色上,咪嘎哈木刻艺术体现出一种原始、朴拙、生动、单纯的美,在文化内涵上,它承载着彝民祈丰的美好愿望。木刻艺术的审美及其意义,源于咪嘎哈祭...
关键词:彝族 咪嘎哈祭祀仪式 木刻艺术 
彝汉杂居村落双语传承调查研究——以滇中塔甸村为例
《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第3期23-29,共7页黄龙光 
2009年教育部人文社科(西部和边疆地区青年基金项目)<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水文化与边疆生态和谐社会构建研究>(项目批准号:09XJCZH013)阶段性成果;2010年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项目<彝族传统水文化与生态和谐彝区构建研究>(项目编号:YZWH1027)阶段性成果;2011年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西南少数民族传统水文化与边疆生态和谐社会构建研究>(项目批准号:11CMZ023)阶段性成果
历史上,民族文化互化总是受到政治、经济、社会各方影响,它们之间不总是对等、平衡的。滇中塔甸村彝汉杂居现状,是彝汉两个民族在共同地域上长期文化互化的结果。塔甸村彝汉双语使用现状,因汉语作为国家民族共同语的强势地位,总体上呈...
关键词:彝汉 村落历史 母语传承 
民族文化传习馆:区域性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新模式被引量:23
《文化遗产》2012年第1期23-28,共6页黄龙光 
2009年教育部人文社科(西部和边疆地区青年基金项目)<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水文化与边疆生态和谐社会构建研究>(项目批准号:09XJCZH013);2010年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项目<彝族传统水文化与生态和谐彝区构建研究>(项目编号:YZWH1027);2011年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西南少数民族传统水文化与边疆生态和谐社会构建研究>(项目批准号:11CMZ023)阶段性成果
区域性大学是区域内教育、智力、人才的聚集地,是一个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强大核心内驱动力源。今天,区域性大学拥有地缘、智识优势,应具备文化自觉意识,主动承担区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的责任。区域性大学民族文化传习馆,是一种...
关键词:区域性大学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 传习馆模式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