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社会科学基金(09BZS011)

作品数:12被引量:53H指数:3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作者:王红梅杨富学萨仁高娃黎春林更多>>
相关机构:西华师范大学敦煌研究院国家图书馆更多>>
相关期刊:《社会科学论坛》《西部蒙古论坛》《宗教学研究》《民族论坛》更多>>
相关主题:回鹘文畏兀儿元代高僧藏传佛教更多>>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哲学宗教语言文字文化科学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杨富学教授与回鹘学研究
《河西学院学报》2016年第4期28-39,共12页阿力甫.巴拉提 王红梅 谭婧霞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元代畏兀儿宗教文化研究"(项目编号:09BZS011);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中国佛教文学通史"(项目编号:12JZD008)
杨富学先生学识渊博、著述丰富。本文选取杨先生回鹘学著述中内容比较集中的部分,分七个方面作叙述,充分论证了先生在我国回鹘学研究中举足轻重的地位,并指出杨先生之所以取得丰硕的研究成果,正是得益于他独创的"以回鹘语言资料来证史"...
关键词:回鹘学 杨富学 学术著述 研究方法 
回鹘文藏密经典《观世音本尊修法》残卷研究被引量:3
《河西学院学报》2016年第1期11-17,共7页王红梅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元代畏兀儿宗教文化研究"(项目编号:09BZS011);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中国佛教文学通史"(项目编号:12JZD008)阶段性成果
《观世音本尊修法》是一部重要的藏传密宗文献,是由噶玛噶举派黑帽系第二世活佛噶玛拔希所创作,然后,由畏兀儿学者本雅识里(Punyari)依据藏文本译入回鹘文本。吐鲁番出土的回鹘文《观世音本尊修法》残卷,有六个编号,其中五件为木刻本...
关键词:藏密经典 回鹘文文献 木刻本 
元明之际畏兀儿宗教嬗变述论
《宗教学研究》2015年第2期258-264,共7页王红梅 黎春林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元代畏兀儿宗教文化研究"(09BZS011)资助
元明之际,畏兀儿人经历了一个漫长而复杂的宗教嬗变,由原来尊奉佛教、兼容各教过渡到独尊伊斯兰教,在此前后大致经历了约600余年的时间,最终完成了伊斯兰化。在伊斯兰教东传的过程中,察合台诸汗的宗教政策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伊斯兰教...
关键词:察合台诸汗 畏兀儿人 伊斯兰教 
元代回鹘文刻本文献断代考论——以藏密经典《观世音本尊修法》为例被引量:3
《社会科学论坛》2013年第6期54-61,共8页王红梅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元代畏兀儿宗教文化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批准号:09BZS011
回鹘文文献大部分缺乏准确而具体的时间纪年,而回鹘文本《观世音本尊修法》有详细的时间纪年,因此极为珍贵。《观世音本尊修法》是元代藏族高僧噶玛拔希所创作的藏密经典,其回鹘文本由畏兀儿翻译家本雅失里译成。本文利用回鹘文文献、...
关键词:藏密经典 回鹘文文献 木刻本 
回鹘文佛教文献断代考析被引量:3
《宗教学研究》2013年第3期118-123,共6页王红梅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元代畏兀儿宗教文化研究"(09BZS011)
目前已知的回鹘文佛教文献数量丰富,内容庞杂,流传时间久远,但大部分文献缺乏准确的时间纪年。本文综合前贤研究的成果,提出回鹘文文献的断代可从文献特征、内容、出土地等方面着手,依据文献的书写特征、书写工具、刊印及装帧特征、纪...
关键词:回鹘文 佛教文献 断代 
元代畏兀儿北斗信仰探析——以回鹘文《佛说北斗七星延命经》为例被引量:2
《民族论坛》2013年第5X期76-81,共6页王红梅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元代畏兀儿宗教文化研究"(09BZS011);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中国佛教文学通史"(12JZD008)的阶段性成果
北斗信仰是我国古代许多地区曾广泛存在、影响深远的一种民间信仰。《佛说北斗七星延命经》将北斗信仰进行了佛教神化,突出了北斗星君的延命增寿、消灾解厄的神秘力量。该经在汉地佛教中被视为伪经,不为汉族佛教徒所重视,然而,元代在少...
关键词:《佛说北斗七星延命经》 回鹘文 北斗信仰 
交流与融汇:元代藏传佛教对畏兀儿影响述略
《昌吉学院学报》2012年第6期4-10,共7页王红梅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元代畏兀儿文化研究"(08JC770021);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元代畏兀儿宗教文化研究"(09BZS011)
元代蒙古统治者尊崇藏传佛教,封萨迦派高僧为帝师,尊藏传佛教为国教,使其获得了极大的发展。同时,畏兀儿人亦接受了藏传佛教,用回鹘文翻译了许多藏文佛典,将畏兀儿佛教发展到更高的境界。虽然藏传佛教传入畏兀儿人的时间较短,却显示出...
关键词:藏传佛教 畏兀儿 文献 密宗真言 
敦煌莫高窟第464窟的断代及其与回鹘之关系被引量:32
《敦煌研究》2012年第6期1-18,125-126,共18页杨富学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元代畏兀儿宗教文化研究"(09BZS011);敦煌研究院科研项目"敦煌民族史研究专题"
敦煌莫高窟第464窟原被定为西夏窟,但缺乏证据。近期的考古研究材料可证,该窟的开凿其实当在北凉,原为禅窟,至元代才被改造为礼佛窟。由前室通往后室的甬道两壁各存汉风菩萨两身,其中南壁右侧4行文字讲述的是五地菩萨之容貌,左侧4行文...
关键词:敦煌莫高窟第464窟 回鹘 十地菩萨 北凉 西夏 元代 
元代吐蕃高僧与畏兀儿的关系述论被引量:1
《昌吉学院学报》2012年第3期13-18,共6页王红梅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元代畏兀儿文化研究"(08JC770021);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元代畏兀儿宗教文化研究"(09BZS011)
蒙元初期,萨迦派、噶玛噶举派高僧先后来到河西地区,与当地的畏兀儿佛教徒有所接触。此后,元廷设立了通往西藏的驿站,便利了吐蕃高僧前往中原地区,也密切了其与河西畏兀儿的联系。同时,大批畏兀儿人陆续迁入中原地区,逐渐由信奉大乘佛...
关键词:元代 藏传佛教 畏兀儿 师徒关系 
元代吐蕃高僧与畏兀儿的关系述论
《西部蒙古论坛》2012年第2期55-62,127-128,共9页王红梅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元代畏兀儿文化研究";项目批准号:08JC770021;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元代畏兀儿宗教文化研究";项目批准号:09BZS011
有元一代,蒙古贵族尊崇藏传佛教,萨迦五祖八思巴被敕封为帝师,其后继者世袭帝师之职,在政府的扶持与资助之下,藏传佛教在全国范围内获得了极大的发展。河西地区临近青藏高原,也是吐蕃高僧前往中原地区的必经通道,生活在河西地区的畏兀...
关键词:元代 藏传佛教 畏兀儿 师徒关系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