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12YJC760006)

作品数:7被引量:10H指数:3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作者:陈建华郑培凯更多>>
相关机构:湖北经济学院香港城市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文化遗产》《民族艺术》《音乐研究》《天府新论》更多>>
相关主题:戏曲扩散咒语渊源演剧更多>>
相关领域:艺术历史地理文学哲学宗教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7
视图:
排序:
啰哩嗹:作为咒语的渊源及其意义扩散被引量:1
《音乐研究》2014年第5期100-110,共11页陈建华 郑培凯 
本文为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节日视阈下的戏曲演艺研究”(项目编号12YJC760006)阶段性成果;香港城市大学“二十世纪昆曲传习与中国文化传承”(GRFProjectno.9041450(CityURef.104509)研究项目阶段性成果.
胡忌在1957年出版的《宋金杂剧考》中判断福建莆仙戏演出前反复颠倒演唱的“啰哩嗹”三字为咒文以来,关于这一咒语的探讨已历经半个多世纪.饶宗颐先生将啰哩嗹推究到唐末禅僧之唱哩啰,众多学者继其踵,①深入推动此问题的探讨,其主要贡...
关键词:咒语 扩散 意义 渊源 宋金杂剧 莆仙戏 饶宗颐 禅僧 
啰哩嗹:作为戏神咒的渊源及其意义扩散被引量:3
《文化遗产》2014年第4期29-37,共9页陈建华 
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节日视阈下的戏曲演艺研究"(项目编号:12YJC760006);香港城市大学"二十世纪昆曲传习与中国文化传承"(项目编号:GRF Project no.9041450(City U Ref.104509)研究项目阶段性成果
梵语四流音"鲁、流、卢、楼"本为婆罗门所使用,因与俗语不同被赋予神秘色彩。在汉译佛典的流播过程中,四流音又随着悉昙文字被密宗神秘化而作为咒语,并广泛地以和声形式出现。四流音有几十种异译。啰哩嗹变为戏神咒经由两个关键环节:巫...
关键词:四流音 啰哩嗹 咒语 戏曲 
啰哩嗹:作为戏神咒的渊源及其意义扩散
《民族艺术》2014年第4期117-122,共6页陈建华 
本文为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节日视阈下的戏曲演艺研究”(项目编号12YJC760006)、香港城市大学研究项目“二十世纪昆曲传习与中国文化传承”(GRFProjectno.9041450(CityURef.104509)阶段性成果
梵语四流音“鲁、流、卢、楼”本为婆罗门所使用,因与俗语不同被赋予神秘色彩。在汉译佛典的流播过程中,四流音又随着悉昙文字被密宗神秘化而作为咒语,并广泛地以和声形式出现。四流音有几十种异译。啰哩嗹变为戏神咒经由两个关键环...
关键词:四流音 啰哩嗹 咒语 戏曲 
男扮女装的节日民俗解读
《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2014年第2期32-40,共9页陈建华 
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节日视阈下的戏曲演艺研究"(项目编号12YJC760006)阶段性成果;香港城市大学"二十世纪昆曲传习与中国文化传承"(GRF Project no.9041450(City U Ref.104509)研究项目阶段性成果
本文主要讨论节日社火与南宋宫廷杂剧、早期民间南戏中的男扮女装现象。南宋宫廷杂剧、早期民间南戏与节庆环境密切相关,它们采用男扮女装的扮演形式在功能上与节日社火是一致的,都与阳气驱邪的观念相关。但是随着戏曲之中娱乐要素的增...
关键词:节日 反性别 驱傩 
现代戏的理论与实践误区
《天府新论》2014年第3期146-150,共5页陈建华 
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资助项目<节日视阈下的戏曲演艺研究>(项目编号:12YJC760006)阶段性成果;香港城市大学郑培凯教授的<二十世纪昆曲传习与中国文化传承>(GRF Project no.9041450 CityU Ref.140509)研究计划的子成果
戏曲只有表现现代生活才能生存与发展,实为伪命题。戏曲的危机并不在于其表现题材的陈旧,而在于电子媒介冲击了其赖以生存的民俗环境。百年来的现代戏实践很大程度上是对戏曲的二次伤害。戏曲坚守古典的美学品位,在多元化的艺术格局中...
关键词:现代戏 戏曲 戏曲危机 美学品位 艺术拆迁 
元宵演剧与戏曲文化的传播被引量:3
《民族艺术》2014年第2期114-121,共8页陈建华 郑培凯 
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节日视阈下的戏曲演艺研究"(项目编号12YJC760006)阶段性成果;香港城市大学"二十世纪昆曲传习与中国文化传承"(GRF Project no.9041450(City U Ref.104509)研究项目阶段性成果
元宵最初的功能是以火驱邪,后发展成为普天同庆的狂欢节,其演剧沿着迎神赛会、宫廷宴飨两条线索向前发展,而元宵驱逐邪秽的功能对于元宵演剧剧目的选择具有明显的影响。另一方面,文人士大夫的堂会演剧则追求艺术上的雅化和娱情娱人,不...
关键词:元宵 娱神 娱人 演剧 
丧葬习俗与戏曲文化传播被引量:3
《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2012年第2期12-22,共11页陈建华 
教育部2012年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节日视阈下的戏曲演艺研究"(项目编号12YJC760006)阶段性成果
娱尸的表现形式为丧葬作乐,但并非一切丧葬作乐都是娱尸;娱尸一词出现在明代,但娱尸现象古已有之,其主要源头为古楚地的歌舞娱神乐鬼之俗;明人称娱尸不仅指称南方少数民族这种习俗,也包括当时颇为风行的佛教葬仪;娱尸处在不断发展变化...
关键词:丧葬习俗(中国) 娱尸 丧仪 演剧 文化传播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