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0&ZD100)

作品数:85被引量:274H指数:8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作者:叶舒宪唐启翠王政杨骊苏永前更多>>
相关机构: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淮北师范大学四川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思想战线》《世界华文文学论坛》《安徽大学学报(哲社版)》更多>>
相关主题:神话大传统玉石四重证据法文学人类学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历史地理社会学经济管理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分歧者》生命政治实验的人类学意义
《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2017年第2期315-324,17-18,共12页唐启翠 阳玉平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中国文学人类学理论与方法研究”(10&ZD100)阶段性成果
作为青春科幻类'反乌托邦'流派的新典范,《分歧者》系列在'反乌托邦'文学谱系中的亮点,在于其基于性格原型进行的社会分类与生命政治实验所带来的社会反思。在遥远未来的芝加哥城,人按照五种美好品质分为五类,其中不属于任何一类而又兼...
关键词:《分歧者》 社会分类 禁忌 社会秩序 生命政治 
中外玉石神话比较研究——文明起源期“疯狂的石头”被引量:6
《贵州社会科学》2017年第1期11-19,共9页叶舒宪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文学人类学理论与方法研究"(10&ZD100)
世界主要的五大古文明起源期均伴有拜物教——极端表现的玉石崇拜现象。那种认为唯独中国人崇玉的观点是似是而非的。通过中外玉石神话观念的比较,解释玉石崇拜的共同原理与不同文化特质,透析不同的玉石种类(黑曜石、青金石、绿松石和软...
关键词:玉石崇拜 玉石神话 文明起源 显圣物 
石家河新出土双人首玉玦的神话学辨识--《山海经》“珥蛇”说的考古新证被引量:4
《民族艺术》2016年第5期26-35,共10页叶舒宪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中国文学人类学理论与方法研究”(10&ZD100)阶段性成果
2015年12月出土的石家河文化双人首玉玦具有神话学蕴含。从讨论出土文物的命名问题入手,提示宗教学与神话学知识的必要性。先对该玉玦的具体神话意象做细部辨识,后将此意象放到新石器时代以来的神话意象系统中,从其渊源与影响的关联上,...
关键词:四重证据法 石家河文化 双人首蛇身并珥蛇形玉玦 鸮首对立双鹰玉饰 史前龙蛇神话信仰 神话学 
“虹”文化意象的文学人类学解读——四重证据法与大传统新知识观的整合与重构被引量:4
《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16年第5期23-30,共8页孙凤娟 公维军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文学人类学理论与方法研究"(10&ZD100)
文化意象是凝聚民族智慧和历史记忆的文化符号与认知图式。文章从文学人类学的视角出发,运用四重证据法的立体释古方法论,在大传统新视域中对"虹"文化意象进行多维度、系统性解读。借助甲骨文的释读成果、多民族口耳相传的活态民族志以...
关键词:四重证据法 大传统 文化意象 虹信仰 玉璜叙事 
接受、反思与融合:林语堂与西方文化
《世界华文文学论坛》2016年第3期80-86,共7页陈金星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文学人类学理论与方法研究"(项目号:10&ZD100);闽南师范大学科学研究资助项目"当代文学人类学前沿问题研究"(项目号:1001L21415)的阶段性成果
林语堂在不同时期采取不同的文化策略。20世纪20年代,他赞成"欧化的中国"之说,并热心译介西方文化著作。欧战时期,他对战争的文化根源作了深刻反思,他的物质主义批判、强权政治批判以及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应有界别之主张至今仍有针砭时...
关键词:林语堂 西方文化 《啼笑皆非》 《奇岛》 《唐人街》 
汉代的天熊神话再钩沉--四重证据法的证据间性申论被引量:5
《民族艺术》2016年第3期26-34,共9页叶舒宪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中国文学人类学理论与方法研究”(10&ZD100)阶段性成果
通过从西北考察所见博物馆藏文物图像入手,旁及近年来出土的图像学新资料,提示鸮与熊形象的史前文化大传统渊源及其神话学蕴含,以尝试重建汉代天熊神话观中具体解析为六类不同功能的图像谱系:其一为天国中占据中央神位的天熊形象,堪比...
关键词:天熊 熊图腾 四重证据法 神话 图像学 
人类学的文学转向:从肯尼思·伯克到格尔兹被引量:2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4期170-175,共6页叶舒宪 孙梦迪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中国文学人类学理论与方法研究"(10&ZD100)
19世纪后期诞生的人类学在20世纪中后期发生研究范式的革命性转向,即从"人的科学"转变为文化阐释学。追溯阐释人类学派对这场转向的驱动之功,离不开其代表人物格尔兹所受到的文学和修辞学研究方法的影响。美国的文学批评家肯尼思·伯克...
关键词:人类学的文学转向 阐释人类学派 肯尼思·伯克 格尔兹 
《写文化》与当代民族志写作被引量:3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4期176-180,共5页陈金星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文学人类学理论与方法研究"(10&ZD100);闽南师范大学科学研究资助项目"当代文学人类学前沿问题研究"(1001 L21415)
《写文化》引人注目的特点是对民族志修辞性的关注,这体现了当代人类学的"文学转向"。通过梳理当代民族志的新近进展,可以发现当代民族志存在着多种体裁,包括诗歌、小说、戏剧等形式。《写文化》之后,"多点民族志"、女性主义民族志、数...
关键词:《写文化》 人类学的文学转向 多点民族志 女性主义民族志 数字民族志 
陇东史前巨人佩玉之谜——第九次玉帛之路(关陇道)踏查手记被引量:1
《百色学院学报》2016年第2期1-13,共13页叶舒宪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中国文学人类学理论与方法研究"(10&ZD100)
文章为2016年1月第九次玉帛之路(关陇道)田野考察笔记。从通渭县碧玉乡的玉料调研采样,到庄浪县齐家文化遗址密集分布,再到华亭的关山古道和崇信的月氏道,关注镇原县常山下层文化佩玉巨人的意义探究。提示中国西部史前玉文化的源流,即...
关键词:玉帛之路 关陇道 齐家文化 常山下层文化 巨人佩玉 
从“玉教”说到“玉教新教革命”说——华夏文明起源的神话动力学解释理论被引量:9
《民族艺术》2016年第1期15-24,共10页叶舒宪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中国文学人类学理论与方法研究"(10&ZD100)阶段性成果
从玉石神话信仰(玉教)到白玉独尊的文化价值观体系形成是驱动华夏文明发生的特殊动力要素,它使中国掀起最高价值以和田白玉为原型的"玉教新教革命",建构白玉崇拜为核心的华夏核心价值,周代以来的"白圭之玷"与"白璧无瑕"、夏商周以来的...
关键词:神话观念 玉教新教革命 白玉崇拜 和田玉 文化动力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