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13JJD770005)

作品数:23被引量:64H指数:6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作者:张昭军李锐张文涛肖瑞宁更多>>
相关机构: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更多>>
相关期刊:《中国高校社会科学》《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天府新论》《抗战史料研究》更多>>
相关主题:文化史民族主义译介论争钱穆更多>>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政治法律哲学宗教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近代中国反排外思想的形成与影响
《安徽史学》2021年第4期78-85,共8页葛静波 
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20世纪史学与中国形象的重构”(13JJD770005);北京市博士后工作经费资助项目的阶段性成果。
反排外思想是近代中国民族主义思想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亦是近代国人处理中外关系时的重要原则。五四运动时期,上海等地民众呼吁和平抗争,并谴责暴力行径,反排外思想初步形成。国民革命初期,中共积极为义和团运动正名,辩证剖析其功过...
关键词:近代中国 民族主义 中外关系 反排外 反帝 
近代中国“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口号的形成被引量:2
《日本侵华南京大屠杀研究》2019年第4期99-109,139,共12页葛静波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20世纪史学与中国形象的重构”(13JJD770005)的阶段性成果
“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在近代中国民族主义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清末,帝国主义概念自日本传入中国,使得国人可以了解近代帝国主义的相关知识。透过日本的实践,中国知识界一些人羡慕日本的帝国主义道路,但更多的人开始反思帝国主义侵略...
关键词:近代中国反帝 日本帝国主义 民族主义 思想史 
国民革命时期列宁《帝国主义论》的译介与论争被引量:9
《中共党史研究》2019年第9期68-79,共12页葛静波 张昭军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20世纪史学与中国形象的重构”(13JJD770005)的阶段性成果
1924年至1925年,李春蕃(后改名柯柏年)将列宁《帝国主义论》的前六章内容以《帝国主义》为题相继刊发在《民国日报·觉悟》上,继而以《帝国主义浅说》为名正式出版。列宁《帝国主义论》的译介为时人理解"帝国主义"概念提供了新的视角,...
关键词:列宁 《帝国主义论》 李春蕃 世界革命 苏俄 
“帝国主义”在清末中国:译介、认识与话语被引量:10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2期172-179,198,共9页葛静波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20世纪史学与中国形象的重构"(13JJD770005);项目负责人:张昭军
二十世纪初,发源于欧洲的"帝国主义"一词经日本传入中国。得益于《清议报》,译自日本的帝国主义理论成为中国人最早接触"帝国主义"概念的开始,而浮田和民与幸德秋水的思想更在中国产生了广泛影响。在外来译介知识的影响下,清末中国人开...
关键词:帝国主义概念 词语译介 清末 帝国主义话语 革命派与立宪派论争 梁启超 
1910年代知识界对帝国主义的认识被引量:2
《苏区研究》2018年第6期103-116,共14页葛静波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20世纪史学与中国形象的重构”(13JJD770005)
1910年代,经由欧战与五四影响,知识界对"帝国主义"的认识逐渐深入,在价值判断上也渐趋统一。不过,此时的知识界对于"帝国主义国家"的认识并未抱持负面态度,特别是在"殖民地"问题上,还存有正面评价。欧战爆发后,知识界对于"帝国主义国家...
关键词:知识界 欧战 帝国主义认识 态度转变 五四运动 
因名循礼:晚清丙午中央官制改革中的御史群体被引量:1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11期119-125,共7页肖瑞宁 张昭军 
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20世纪史学与中国形象的重构"(13JJD770005)的阶段性成果
清廷丙午中央官制改革是以维护清廷统治为目的的政治改革,它是在国内立宪呼声日益高涨的背景下进行的。文章对此次官制改革方案讨论过程中的御史群体的言论进行考察,探究其言论背后为行使御史监察谏言的职责、维护自身存在的合法性和科...
关键词:中央官制改革 御史群体 清末新政 
文化史学在近代中国的兴起被引量:6
《史学史研究》2018年第3期54-65,共12页张昭军 
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20世纪史学与中国形象的重构”(项目编号:13JJD770005)阶段性成果
20世纪上半期,文化史学在中国的兴起经历了三个阶段。世纪之初,梁启超等掀起"史界革命",传播文明史观念,初步回答了什么是文明史。20年代,在新文化运动和"整理国故"运动中,胡适、梁启超等引进西方科学方法,回答的是如何研究文化史。30...
关键词:文化史学 近代中国 史学史 
解放战争时期党对军队形象的塑造与宣传被引量:3
《广西社会科学》2018年第7期144-148,共5页肖瑞宁 张昭军 
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20世纪史学与中国形象的重构”(13JJD770005);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政治建设的实现路径研究”(18JD710092)
抗日战争胜利后,面对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中国共产党从一贯的政策和方式出发,将宣传工作与政治、军事斗争相结合,积极为军队树立正面形象,为团结广大人民群众,取得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帮助。具体而言,进入到解放战争时期,面对国民党反...
关键词:解放战争 中国共产党 军队形象 宣传 
20世纪上半期清学史研究的正反合被引量:2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5期114-123,共10页张昭军 
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20世纪史学与中国形象的重构”(13JJD770005)
20世纪上半期的清代学术史研究呈现为一个正、反、合的辩证发展过程。世纪之初,章太炎、梁启超等运用新史学的理论方法研究清代学术,奠立了清学史研究的现代格局。与政治上宣传民族主义和民主、科学等启蒙思想相呼应,他们在学术上主张"...
关键词:清学史 时代思潮 启蒙主义 新人文主义 马克思主义 
“文字有灵,国魂可唤”:抗战时期民族英雄文本与抗战精神动员被引量:1
《抗战史料研究》2016年第1期16-24,共9页李锐 陈曦 
2013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20世纪史学与中国形象的重构》(13JJD770005)阶段成果
抗战时期,民族英雄文本大批涌现,主要包括民族英雄故事集与民族正气文选两种文类形式。在功能上,民族英雄文本不仅保持了传统文选的知识功能,同时也继承了清初遗民录的表彰及激励功能。民族英雄文本通过表彰、展示民族英雄及其事迹,重...
关键词:抗日战争 民族英雄文本 民族性 抗战精神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