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1BZW117)

作品数:11被引量:17H指数:2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作者:张卫中胡婷江南更多>>
相关机构:江苏师范大学徐州师范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晋阳学刊》《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文艺评论》《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更多>>
相关主题:语言变革辨析新时期小说误读大众化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语言文字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语言本体论的限度——关于新时期小说语言探索的思考被引量:2
《文艺评论》2016年第12期77-85,128,共10页张卫中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0世纪中国的文学语言建设研究"(编号:11BZW117)
20世纪80年代中国作家在语言本体论方面的探索是“五四”以来最重要的一次探索,取得了相当大的成绩。然而有些作家错误地理解了语言本体论的含义,以为语言可以作为文学的目的,作家通过语言的开掘就可以代替对生活的开掘,
关键词:语言本体论 小说语言 新时期 20世纪80年代 中国作家 “五四” 文学 
赵树理大众化语言的发生与建构被引量:2
《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6期54-57,共4页张卫中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0世纪中国的文学语言建设研究"(11BZW117)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多年来围绕赵树理语言大众化问题进行了很多讨论,但离开作家早年的语言背景,这个问题很难讨论清楚。本文认为赵树理大众化语言的发生除了受到早年生活环境、早期教育的影响外,他对农民或农村知识分子的身份认同,以及战争时期特殊的时代...
关键词:赵树理 语言大众化 身份认同 时代导向 
胡适语言变革理论再思考
《浙江学刊》2015年第4期106-111,共6页张卫中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0世纪中国的文学语言建设研究"(项目号:11BZW117);"江苏省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资助项目"的阶段性成果
"五四"时期胡适顺应时代潮流倡导和发起白话文运动对中国的语言变革作出了巨大贡献,然而由于语言观和文学观的局限,他对这场变革的理由并未给出正确的解释。事实上,文言遭到废黜并非它不适宜于诗歌,而恰恰因为它有过分诗化之弊;文言的...
关键词:胡适 白话文运动 语言观与文学观 语言变革 
新世纪中国小说语言取向
《文艺评论》2015年第1期4-8,共5页张卫中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0世纪中国的文学语言建设研究"(11BZW117)的阶段性成果
近年来“新世纪”作为一个文学分期概念已经得到了学界越来越多的认同,很多人认识到。“新世纪文学”不是一个空洞的时间概念,它概括了中国文学在发展中形成的很多新特点。然而在新世纪小说研究中,人们比较多地关注了中国小说关于主...
关键词:文学现代化 语言取向 中国小说 “新世纪文学” 时间概念 文学分期 中国文学 小说研究 
孙犁文化身份辨析被引量:2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3期8-12,共5页张卫中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0世纪中国的文学语言建设研究"(项目编号:11BZW117)
在现代文学史上,孙犁一直被视为解放区"本土"作家,其原因大概是孙犁在冀中农村长大,在解放区"土生土长"。而实际上,孙犁从童年到青年时代一直在接受现代教育,农村仅仅是其成长的一个"背景",他的经历与赵树理等有很大差异,而与丁玲、欧...
关键词:解放区 “本土”作家 孙犁 赵树理 误读 
大众化语境中的误读——关于赵树理语言研究的审美反思被引量:3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2期89-95,共7页张卫中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0世纪中国的文学语言建设研究"(11BZW117)
赵树理因受时代大潮的托举而成就大名,但是这种成名方式对他来说也是利弊兼有:"利"在他的探索"轻易"得到了承认,"弊"是其艺术个性被简单化,一定程度上被遮蔽了。在语言方面,一种语言特点本来可以有很多种解读,但赵树理的语言基本是被削...
关键词:赵树理 文学语言 大众化 审美反思 
论延安文学语言变革的背景与意义被引量:2
《甘肃社会科学》2013年第4期107-110,共4页张卫中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世纪中国的文学语言建设研究"(项目号:11BZW117);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资助项目的阶段性成果
延安文学语言变革是20世纪中国文学语言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环节,它纠正了"五四"以来汉语书面语过分欧化的倾向,通过引入方言土语给现代白话注入活力。1940年代解放区领导人本来是想通过改变语言使文学更好地为政治服务,但这种政治的强...
关键词:延安文学 时代语境的改变 语言变革 
新时期作家的方言策略辨析被引量:3
《兰州学刊》2013年第6期53-57,共5页张卫中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0世纪中国的文学语言建设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1BZW117)
如何处理方言与普通话的关系是很多中国作家都要面对的问题,因为一方面方言中凝聚了他们的童年经验和文化记忆,是其对世界最本源的经验;另一方面,他们又必须使用普通话,否则就无法与其他方言区的读者交流。在新文学史上,方言与普通话在...
关键词:新时期小说 方言 普通话 对抗与妥协 
1990年代以来中国现代文学中的语言研究被引量:2
《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3期47-52,共6页张卫中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0世纪中国的文学语言建设研究"(项目编号:11BZW117)的阶段性成果
1990年代以来,中国现代文学中的语言问题研究发生了相当大的变化。此前语言的意义被限制在形式论的范畴,文学史上的语言变革被认为附属于思想变革。近年来,受到西方现代语言论的影响,人们认识到,语言既是思想,也是思维方式,文学的变革...
关键词:现代文学 语言问题研究 语言变革 白话文运动 
鲁迅与胡适语言观念的差异及意义
《晋阳学刊》2013年第2期25-30,共6页张卫中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0世纪中国的文学语言建设研究"(项目编号:11BZW117)阶段性成果
胡适的语言观对"五四"白话文运动产生了重要影响,然而胡适从一个学者和启蒙者的立场出发,更强调满足社会现代性需求,因此他以文学名义发动的语言变革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文学对语言的特殊要求;而鲁迅则既从启蒙者也从作家的角度看待这个...
关键词:胡适与鲁迅 语言观念 文学史意义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