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12JJD770018)

作品数:20被引量:53H指数:4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作者:吴琦尤学工冯玉荣马俊刘中兴更多>>
相关机构:华中师范大学黄冈师范学院更多>>
相关期刊:《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学术月刊》《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更多>>
相关主题:晚明儒医文化秩序史家明清更多>>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文化科学医药卫生政治法律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论中国传统史学向近当代史学转型
《贵州文史丛刊》2016年第3期52-57,共6页余康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近世知识群体的专业化与社会变迁"(项目号:12JJD770018)
中国近当代史学在史家培养专业化、生计职业化及视域等方面与传统史学不同,在体例上使用章节体、论文体等书写模式来取代传统史学编年体与纪传体,在史文上学术论著语言使用、引文和论文格式等明显区别以往,在史功上由鉴戒史学逐渐趋向...
关键词:史家 体例 史文 史功 
论晚清历史教育
《史学理论与史学史学刊》2016年第1期149-166,共18页尤学工 
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近世知识群体的专业化与社会变迁”(项目批准号:12JJD770018)的阶段性成果
晚清历史教育开启了中国历史教育走向现代的开端。它主要沿着两条道路展开:一是以学科化为基础的学校历史教育体制的确立与发展,二是以现代报刊与出版为主要媒介的社会历史教育的蓬勃展开。清廷制定的"壬寅癸卯学制"从制度上奠定了...
关键词:晚清 学校历史教育 社会历史教育 
儒道医风:明清医者画像中的理想形象被引量:6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3期138-150,共13页冯玉荣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项目"近世知识群体的专业化与社会变迁"(12JJD770018)
本文通过明清医者的画像、像赞,探讨医者如何从一个草泽铃医的形象,转变为融会自我认知与社会标准的一代儒医。明清科举时代,儒者入仕是为人生正途,由儒向医多是谋生选择。儒者习医从医之后,并未改其儒家本色。身穿儒服,交往高士,吟和诗...
关键词:明清 医者 儒医 画像 儒士 
论清初的仕清史家及其历史评论
《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1期11-17,共7页尤学工 
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易代修史;史学观念与文化秩序--以‘明史’编纂群体为中心的考察"(10YJC770113);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近世知识群体的专业化与社会变迁"(12JJD770018)
仕清史家是清初史学思潮与文化秩序建设中的一个重要力量。他们由明臣降清者、遗民仕清者和出生于清者组成,这种构成特点决定了其修史态度的复杂性,还使他们与遗民史家产生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们通过历史评论表达对明清之际忠义、正统、...
关键词:仕清史家 历史评论 忠义论 文化秩序 
清初官方与明遗民历史观念的冲突与调适——以《大义觉迷录》为中心被引量:3
《天津社会科学》2015年第3期153-160,共8页尤学工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易代修史;史学观念与文化秩序--以‘明史’编纂群体为中心的考察"(项目号:10YJC770113);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近世知识群体的专业化与社会变迁"(项目号:12JJD770018)的阶段性成果
雍正时期的曾静案及随之颁布的《大义觉迷录》集中反映了明遗民和清廷在华夷之辨、明亡之恨、君臣之义、治统与道统等历史观念上的冲突,体现了他们在文化秩序上的不同诉求。明遗民将明清易代视为篡逆之举,以华夷之辨和君臣之义作为否定...
关键词:华夷之辨 君臣之义 治统 道统 文化秩序 
医学的正典化与大众化:明清之际的儒医与“医宗”被引量:17
《学术月刊》2015年第4期141-153,共13页冯玉荣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项目"近世知识群体的专业化与社会变迁"(12JJD770018)的阶段性成果
医学典籍在17、18世纪的历史中如何复制、阅读、重授是近年学界所关注的重要议题。宋元以来,儒医作为医者主流,更加注重通过医学知识的文本建构来归纳学术、彰显医名甚至开宗立派。但在医派繁荣的同时,门户之见也愈发严重,以此造成医理...
关键词:明清之际 儒医 医宗 
华夷与君臣:清初的文化论争
《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6期43-48,共6页尤学工 
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易代修史;史学观念与文化秩序--以‘明史’编纂群体为中心的考察"(10YJC770113);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近世知识群体的专业化与社会变迁"(12JJD770018)
华夷之辨和君臣之义是清初文化论争的核心议题,雍正时期的曾静案和《大义觉迷录》的颁布就是一个典型缩影。明遗民将明清易代视为篡逆之举,以华夷之辨和君臣之义作为否定清廷正统性与合法性的思想武器,以此寻求自身在文化秩序中的主导...
关键词:华夷之辨 君臣之义 文化秩序 
张居正改革超越张璁兴革之原因探析
《湖南社会科学》2014年第A02期48-49,共2页冯明 陈蕾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项目“近世知识群体的专业化与社会变迁”(项目编号:12JJD770018);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荆楚全书》编纂’(项目编号:10&ZD093)阶段性成果.
明代中后期,面对政治、经济和社会等问题层出不穷,朝中出现了一股改革浪潮,张璁开革新之先,到张居正则全面推行新政。张居正改革是对张璁兴革的深化、系统化以及制度化的过程。然而,两人具备的改革条件有差异,在君臣关系、改革群...
关键词:张璁兴革 张居正改革 超越 君臣关系 改革群体素质 个人政治素养 
明清时期社会群体的变动趋向
《明史研究论丛》2014年第2期43-52,共10页吴琦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项目基金资助”课题(12JJD770018)“近世知识群体的专业化与社会变迁”的中期成果之一
自从人类社会出现以后,人类的生活以及其他各种活动多是以群体方式开展和进行的,在任何一个历史时期,任何一种社会形态下,社会群体都是社会结构的核心构成要素,并成为社会运行、社会变动的主要推动力量。因此,社会群体对于史学研究具有...
晚明乡宦与乡评之互动及其对地方秩序的影响被引量:4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5期119-129,共11页吴琦 马俊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项目"近世知识群体的专业化与社会变迁"(12JJD770018)
乡评是晚明民间舆论的一种形式,反映乡里社会的群体共识和道德期许,因兼具公论批判的性质与评断是非的功能,成为晚明乡宦借以维持威望的舆论资源。乡宦一方面主动趋附乡评,通过救荒、慈善、基建等行为实现与乡评之间的良性互动;另一方面...
关键词:晚明 乡宦 乡评 地方社会秩序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