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2BKG008)

作品数:7被引量:67H指数:4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作者:何毓灵胡洪琼岳占伟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安阳师范学院安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更多>>
相关期刊:《中原文物》《华夏考古》《中国科技史杂志》《考古》更多>>
相关主题:出土被盗灰坑西周早期青铜更多>>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农业科学自然科学总论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7
视图:
排序:
殷墟“外来文化因素”研究被引量:8
《中原文物》2020年第2期33-49,128,共18页何毓灵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吸纳与融合:殷墟外来文化研究”(批准号:12BKG008);郑州中华之源与嵩山文明研究会第五批研究课题“三代都城手工业布局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
考古学文化之间的交流与互鉴是双向的。殷墟文化在对周边区域青铜文化造成巨大影响的同时,也吸纳和融合了周边区域考古学文化。本文采用文化因素分析方法,简要梳理了殷墟文化中来自于北(西北)、西(西南)、南(东南)及东方文化因素,在此...
关键词:殷墟 外来文化 融合 互鉴 
殷墟时期巫卜器具初探被引量:13
《考古学报》2018年第2期165-182,共18页何毓灵 
国家社科基金一般课题“吸纳与融合:殷墟外来文化研究”(12BKG008)的阶段性成果
2009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在殷墟发掘了一处家族墓地[1].笔者认为应是殷代贞人家族墓地。笔者提出M103、M94“有些随葬器可能与卜骨整治、文字契刻及筮卦有关”[2],但未及对与巫卜器具展开详细讨论。近读相关文献,深...
关键词:器具 殷墟 中国社会科学院 家族墓地 2009年 相关文献 抛砖引玉 工作队 
殷墟王陵早期被盗年代研究被引量:20
《考古》2014年第6期92-100,共9页何毓灵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项目编号:12BKG008);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项目编号:11YJC780002)资助
近年来,有学者重新关注殷墟王陵被盗毁的年代与原因问题。与早期的研究相比,取得了长足进展。受此启发,笔者重新研读王陵区发掘报告,并拜读各家观点,亦就殷墟王陵西周时期被盗毁的年代及其原因谈点认识。
关键词:殷墟王陵 灰坑 小墓 早盗坑 西周早期 
殷墟出土铜质“烛柄”小考——一次小型实验考古学的尝试
《中国科技史杂志》2014年第1期79-84,共6页何毓灵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编号:12BKG008)
关于殷墟目前发现的8只铜质"箸形器"的功用,有"筷子"及"烛本"两说。该文赞成石璋如提出的"烛本"说,并为验证此说进行小型的考古学试验。结果表明,作为烛柄之用最具合理性。
关键词:殷墟 烛柄 实验 
商周时期盛色器功用考辩被引量:3
《中原文物》2013年第6期37-42,共6页胡洪琼 申明清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殷墟晚商墓葬随葬陶器组合研究"(项目批准号:11YJC780002);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项目批准号:12BKG008)成果;河南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团队支持计划(编号:2012-CXTD-08)
商周时期出现一种造型独特的器物,因在其内多发现有不同颜色的颜料,学界多称为"调色器",质地分别为青铜质、陶质、玉石质和蚌质四种。经多方考证,本文认为此类器物主要用于盛装不同颜色的颜料器具,称其为盛色器更为合适。
关键词:商代 西周 盛色器 颜料 
论殷墟出土的三枚青铜印章及相关问题被引量:19
《考古》2012年第12期70-77,1,共8页何毓灵 岳占伟 
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项目编号:12BKG008);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年学者发展基金项目支持
殷墟近年来考古发掘出土了3枚青铜印章,根据对印章的图案与文字进行的分析可证明殷墟传世印章的可信度,同时说明中国印章的起源至少可早到殷墟时期。早期印章的起源与陶印模有一定的关联,殷墟时期青铜印章的主要功能与青铜器铭文类似,...
关键词:殷墟 青铜印章 功用 
殷墟时期牛的相关问题探讨被引量:5
《华夏考古》2012年第3期47-54,149,共9页胡洪琼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批准号:11YJC780002);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批准号:12BKG008)资助。
殷墟牛的主体是黄牛,水牛尚未家养。从甲骨文献和考古发掘可知,殷墟时期,对牛的需求主要表现为农耕、拉车、肉食、祭祀、骨骼(包括牛肩胛骨占卜及下肢骨制作骨器等)甚至牛皮、牛筋、牛角等。如此众多的环节,使得牛在殷墟时期从饲养、使...
关键词:殷墟 黄牛 利用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