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12YJ750193)

作品数:7被引量:7H指数:2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作者:高传华许海丽张珞杨洪丽于倩更多>>
相关机构:山东体育学院齐鲁师范学院山东师范大学山东广播电视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中国成人教育》《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石家庄铁道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玉溪师范学院学报》更多>>
相关主题:隐逸古典传播媒介核心价值体系核心价值观教育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政治法律哲学宗教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7
视图:
排序:
论文学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作用和实现路径被引量:3
《中国成人教育》2015年第17期180-181,共2页高传华 张珞 
2012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中国现代隐逸文学研究"(项目批号:12YJ750193)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是我国思想文化建设中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对我国当代文学的发展必将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需要借助国民教育...
关键词:核心价值体系 文学 国民教育 新型传播媒介 
废名的隐逸和文学表现方式及其在现代隐逸派的独特地位
《石家庄铁道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4期64-69,共6页高传华 宋益乔 
2012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12YJ750193)
废名是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个另类,但是从现代隐逸派和现代隐逸文学的角度来说,他又是一个很好的典范。废名受到周作人的影响加之其自身独特的人生经历,先后两次隐居,是现代隐逸派的忠实实践者。在文学上,他创作的《桃园》、《桥》、《莫...
关键词:现代隐逸派 自卑心理 隐逸意象 隐逸原型 
中国20世纪初期隐逸文学与佛教的关系被引量:2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6期126-132,共7页高传华 杨洪丽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12YJ750193)
中国现代隐逸文学,作为文学史上的一个独特存在,上承古代隐逸文化传统,下接当下文学风尚。它承载了多重的文化意义,为文学样态提供了一种新的思维向度和研究可能。隐逸派作为现代文学的典型存在,与佛教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中国现代隐...
关键词:隐逸 佛学 京派 魏晋风度 性格因素 
从传统到现代:两种不同的隐逸及它们的文学表现形式
《滨州学院学报》2014年第4期76-82,共7页高传华 许海丽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中国现代隐逸文学研究"(12YJ750193)
辛亥革命前后中国现代社会制度逐渐确立,但中国经济和社会秩序并没有随之走向繁荣和稳定。由于社会环境和个人性格内外两个方面的因素,隐逸一直是知识界不曾间断的文化传统。先后出现了周作人、废名、沈从文这样的传统式隐士和张爱玲、...
关键词:隐逸 传统式隐士 西方式隐士 古典田园 现代都市 
周氏兄弟的担当和逃离——从隐逸看鲁迅与周作人的人生和创作道路被引量:1
《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3期83-88,126-127,共6页高传华 许海丽 
2012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中国现代隐逸文学研究"(12YJ750193)
周氏兄弟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双子星座,各以其独特的贡献和成就成为文学史研究无法避开的重镇。周氏兄弟的为人为文有着极为强烈的反差,尤其是在五四退潮以后,鲁迅转向左翼,而周作人走向隐逸。但在五四新文学革命前,周氏兄弟都过着...
关键词:周氏兄弟 隐逸 性格特质 沉默的时期 
传统与现代: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两种不同形式的隐逸被引量:1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4年第3期131-138,共8页高传华 许海丽 于倩 
2012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中国现代隐逸文学研究"(12YJ750193)
隐逸在中国有着悠久的传统。辛亥革命后,中国进入现代时期,由于时局动荡、民族的纷争导致知识分子理想的不断破灭,一部分知识分子在时局动荡、政党斗争激烈的年代里选择了躲避的姿态,与当时的时代和主流刻意保持着距离,成为那个时代的...
关键词:东方式隐逸 西方式隐逸 古典特征 自我隔离 抽象的过去 
也谈“韵高而才短”——以张爱玲、奥斯汀、沈从文为例
《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14年第1期35-44,共10页高传华 
2012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中国现代隐逸文学研究>(项目批号:12YJ750193)阶段性成果
因为风格、境界各异,作家的学力、阅历、天分等各有不同,所以小说和小说家也有着"韵的高低"与"才的长短"的差异。张爱玲、沈从文、奥斯汀等都是极具天分但是学力一般,且近些年声名渐隆的中外作家。张爱玲、沈从文是上世纪80年代重写文...
关键词:文学创作 韵高才短 小说家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