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012B046)

作品数:6被引量:11H指数:1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作者:王学勤更多>>
相关机构:呼伦贝尔学院更多>>
相关期刊:《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民族教育研究》《黑龙江民族丛刊》更多>>
相关主题:学校教育盟会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更多>>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历史地理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6
视图:
排序:
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体系在地方高校的构建与实践——以呼伦贝尔学院“三少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为例被引量:8
《民族教育研究》2015年第6期87-91,共5页王学勤 
2012年度内蒙古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布特哈地区索伦达斡尔鄂伦春文化变迁研究”(项目编号:2012B046)阶段性成果
地方高校在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传承方面有着地缘、文化、人才等诸多优势,应充分发挥这些优势,在课堂教学、科学研究和大学生校园活动等诸多层面建构起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传承体系。这对于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三少民族” 非物质文化遗产 地方高校 教育传承 
布特哈八旗贡貂刍议被引量:1
《黑龙江民族丛刊》2014年第2期100-104,共5页王学勤 
2012年内蒙古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布特哈地区索伦达斡尔鄂伦春文化变迁研究"(2012B046)系列阶段性成果;黑龙江历史文化工程项目"达斡尔族通史"阶段性成果
贡貂是布特哈八旗各族部众对封建王朝所尽的主要义务,"身足五尺,岁贡貂皮一张"已成共识,但贡貂制度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中,是因事因时而异的,存在免贡、缓贡等多种情况,体现了清廷对布特哈八旗管理之特征,即其管理是因地制宜、因俗而治、...
关键词:布特哈 牲丁 贡貂 
民国初年西布特哈地区学校教育简论被引量:1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年第9期11-12,17,共3页王学勤 
2012年内蒙古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布特哈地区索伦达斡尔鄂伦春文化变迁研究"(2012B046)
西布特哈地区的学校教育在民国初年有一定发展,学校规模,课程设置、教学内容都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纵观西布特哈地区的学校教育,课程设置体现时代需求是教育发展的生命力,各级官员的高度重视和努力实施是教育发展的推动力,而体现民...
关键词:西布特哈 学校教育 民族教育 
试论清末民初西布特哈地区的学校教育被引量:1
《民族教育研究》2013年第2期96-103,共8页王学勤 
2012年内蒙古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布特哈地区索伦达斡尔鄂伦春文化变迁研究"(项目编号:2012B046)成果之一
历史上,我国西布特哈地区的教育相对比较落后,自清末新政以来,该地学校教育较为迅速地发展起来,经过清末的初建到民国时期的学校调整和制度的逐步完善,已经达到一定规模,对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文化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关键词:西布特哈地区 清末民初 学校教育 劝学员 
试述布特哈八旗贡貂制度的历史影响被引量:1
《黑龙江民族丛刊》2013年第1期98-103,共6页王学勤 
2012年内蒙古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布特哈地区索伦达斡尔鄂伦春民族文化变迁研究"系列论文之一(2012B046)
布特哈贡貂制度始于天命、天聪年间,一直持续到清朝末期。这一制度是一种特殊的赋税制度,是一种因地制宜的统治管理方式,是巩固东北边疆的有效手段,也是与内地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布特哈八旗贡貂制度使布特哈地区成为朝廷的貂皮供...
关键词:布特哈 贡貂 盟会 
试述布特哈八旗贡貂制度及其特征被引量:1
《满族研究》2012年第4期117-125,共9页王学勤 
"2012年内蒙古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布特哈地区索伦达斡尔鄂伦春文化变迁研究"系列论文之一;项目编号:2012B046
布特哈八旗的贡貂制度是清朝管理布特哈八旗的重要手段之一,从"后金"政权建立开始实施一直到清朝灭亡。这一制度经过了三个发展时期,呈现出不同的阶段特征,在有清一代发挥过重要作用。
关键词:布特哈 贡貂 盟会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