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09XJCZH013)

作品数:13被引量:62H指数:4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作者:黄龙光玉波白永芳杨晖李银兵更多>>
相关机构:玉溪师范学院云南师范大学云南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民族艺术研究》《前沿》《文化遗产》更多>>
相关主题:彝族彝族民间祭祀生态意义神圣更多>>
相关领域:艺术社会学经济管理历史地理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彝族民间咪嘎哈祭俗的生态意义被引量:5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2期106-110,共5页黄龙光 玉波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09XJCZH013);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彝族文化研究中心资助项目(YZWH1027);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1CMZ023)
作为滇中南彝族民间一个大型传统节祭,咪嘎哈祭俗具有多重生态意义。年度性咪嘎哈习俗,通过一系列严格而神圣的祭祀仪式,不断强化当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态理念,唤醒着民族历史记忆,传递着民族文化心理。咪嘎哈节祭酬神、娱人的民间...
关键词:彝族 咪嘎哈祭祀 生态意义 
彝族民间林木崇拜及其生态意义——以峨山彝族自治县为例被引量:5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2期46-51,共6页黄龙光 白永芳 
教育部人文社科(西部和边疆地区青年基金项目)"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水文化与边疆生态和谐社会构建研究"(09XJCZH013);2010年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彝族文化研究中心资助项目"彝族传统水文化与生态和谐彝区构建研究"(YZWH1027);2011年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西南少数民族传统水文化与边疆生态和谐社会构建研究"(11CMZ023)阶段性成果
彝族民间林木崇拜习俗,出于林木在彝人生产生活中的实用功能,源于彝族古老的以祖灵崇拜为核心的原始宗教信仰。彝族林木崇拜的内涵丰富,涉及的林木、林地种类繁多,它们自古受严格而神圣的民间规约保护,具有很强的生态保护意义。在当代...
关键词:彝族 林木崇拜 生态意义 
神圣的春鸟——彝族咪嘎哈祭祀仪式木刻艺术被引量:3
《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12年第4期76-79,共4页黄龙光 玉波 
2009年教育部人文社科(西部和边疆地区青年基金项目)<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水文化与边疆生态和谐社会构建研究>(项目批准号:09XJCZH013)阶段性成果;2010年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彝族文化研究中心资助项目<彝族传统水文化与生态和谐彝区构建研究>(项目编号:YZWH1027)阶段性成果;2011年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西南少数民族传统水文化与边疆生态和谐社会构建研究>(项目批准号:11CMZ023)阶段性成果
作为滇中南彝族一个传统节祭,咪嘎哈祭仪中必制春鸟、农具等重要的微雕木刻艺术。在审美特色上,咪嘎哈木刻艺术体现出一种原始、朴拙、生动、单纯的美,在文化内涵上,它承载着彝民祈丰的美好愿望。木刻艺术的审美及其意义,源于咪嘎哈祭...
关键词:彝族 咪嘎哈祭祀仪式 木刻艺术 
彝汉杂居村落双语传承调查研究——以滇中塔甸村为例
《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第3期23-29,共7页黄龙光 
2009年教育部人文社科(西部和边疆地区青年基金项目)<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水文化与边疆生态和谐社会构建研究>(项目批准号:09XJCZH013)阶段性成果;2010年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项目<彝族传统水文化与生态和谐彝区构建研究>(项目编号:YZWH1027)阶段性成果;2011年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西南少数民族传统水文化与边疆生态和谐社会构建研究>(项目批准号:11CMZ023)阶段性成果
历史上,民族文化互化总是受到政治、经济、社会各方影响,它们之间不总是对等、平衡的。滇中塔甸村彝汉杂居现状,是彝汉两个民族在共同地域上长期文化互化的结果。塔甸村彝汉双语使用现状,因汉语作为国家民族共同语的强势地位,总体上呈...
关键词:彝汉 村落历史 母语传承 
民族文化传习馆:区域性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新模式被引量:23
《文化遗产》2012年第1期23-28,共6页黄龙光 
2009年教育部人文社科(西部和边疆地区青年基金项目)<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水文化与边疆生态和谐社会构建研究>(项目批准号:09XJCZH013);2010年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项目<彝族传统水文化与生态和谐彝区构建研究>(项目编号:YZWH1027);2011年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西南少数民族传统水文化与边疆生态和谐社会构建研究>(项目批准号:11CMZ023)阶段性成果
区域性大学是区域内教育、智力、人才的聚集地,是一个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强大核心内驱动力源。今天,区域性大学拥有地缘、智识优势,应具备文化自觉意识,主动承担区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的责任。区域性大学民族文化传习馆,是一种...
关键词:区域性大学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 传习馆模式 
简析作为花腰傣标志性文化的花街节
《前沿》2011年第13期154-159,共6页李银兵 李满华 
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水文化与边疆生态和谐社会构建研究"(项目编号:09XJCZH013);云南省教育厅科研基金项目"新平花腰傣节日文化发展研究"(项目编号:2010YX1003)的阶段性成果
作为花腰傣传统节日的花街节,以其独有的反映花腰傣地区历史进程、花腰傣精神气质以及其自身丰富的文化内涵等特征成为花腰傣标志性的文化。而这种标志性的文化在民族文化资本化的今天,在旅游经济的当下对花腰傣地区经济、文化和社会进...
关键词:花腰傣 花街节 标志性文化 意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中的濒危语言被引量:3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6期23-26,30,共5页黄龙光 
2009年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水文化与边疆生态和谐社会构建研究"(09XJCZH013);2010年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项目"彝族传统水文化与生态和谐彝区构建研究"(YZWH1027);2011年国家社科青年基金项目"西南少数民族传统水文化与边疆生态和谐社会构建研究"(11CMZ023)
濒危语言不仅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载体,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个特类。当前濒危语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本体身份得不到确认,不利于濒危语言的深度记录、整理、保存以及实际传承和具体保护。加强濒危语言遗产的传承和保护,可与依赖其...
关键词:濒危语言 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承与保护 
神圣的送灵——彝族民间丧礼花鼓舞仪式展演被引量:6
《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2011年第4期42-51,共10页黄龙光 
2009年教育部人文社科(西部和边疆地区青年基金项目)"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水文化与边疆生态和谐社会构建研究"(项目批准号:09XJCZH013)阶段性成果;2010年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彝族文化研究中心资助项目"彝族传统水文化与生态和谐彝区构建研究"(项目编号:YZWH1027)阶段性成果;2011年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西南少数民族传统水文化与边疆生态和谐社会构建研究"(项目批准号:11CMZ023)阶段性成果
作为一个典型的送灵仪式舞蹈,彝族民间丧礼花鼓舞,是强化彝族历史记忆的特殊肢体形态艺术。花鼓舞意味着一种责任和义务,它表面上是行孝必备的礼仪,深层次是彝族祖灵崇拜艺术化符号。彝族花鼓舞的丧礼参与和艺术展演,主要承担安魂、驱...
关键词:彝族丧礼 花鼓舞 仪式展演 送灵 社群凝聚 
绿春哈尼族“阿倮欧滨”祭祀的生态实践——兼谈哈尼族传统文化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被引量:7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5期106-111,共6页黄龙光 白永芳 玉波 
2009年教育部人文社科(西部和边疆地区青年基金项目)<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水文化与边疆生态和谐社会构建研究>(项目批准号:09XJCZH013)阶段性成果;2011年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西南少数民族传统水文化与边疆生态和谐社会构建研究>(项目批准号:11CMZ023)阶段性成果
绿春县城一带13个村落延续了700多年的"阿倮欧滨"祭祀,不仅是哈尼族传统文化的可贵传承,更是哈尼族生态保护的典范实践。表层意义上,"阿倮欧滨"联合祭祀不断强化着祭祀圈13个村落的地缘联系,以及母寨"窝拖布玛"在其中的神圣地位;深层意...
关键词:阿倮欧滨 生态实践 文化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 
滇中彝族纳苏民间丧仪调查民俗志报告被引量:3
《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第3期40-45,共6页黄龙光 
2009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西部和边疆地区青年基金项目)<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水文化与边疆生态和谐社会构建研究>(项目批准号:09XJCZH013)阶段性成果;玉溪师范学院2010年教改项目<田野民俗课堂演述实训--民族地区高校民俗学教学改革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001)
滇中彝族纳苏人传统的祖灵崇拜,完整地体现在其民间丧仪上,主要有报丧、停尸、守灵、叩请执事、家祭、堂祭、出殡、下葬、扶山等几个过程,仪式仪轨复杂繁琐。考察这些仪式,可以发现,由于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加上邻近汉族文化的影响,...
关键词:彝族纳苏人 丧仪 彝汉互融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