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07JA740021)

作品数:17被引量:12H指数:2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作者:康健何小宛袁宾张秀清何继军更多>>
相关机构:上海师范大学西华师范大学西北民族大学暨南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天中学刊》《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宁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更多>>
相关主题:《祖堂集》代词疑问代词VP用法更多>>
相关领域:语言文字文化科学哲学宗教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祈请义动词“屈”的历时考察
《汉语史研究集刊》2012年第1期74-83,共10页常輝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祖堂集》词典”(项目批准号:07JA740021)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屈'在汉语史中曾一度用作祈请义动词。其祈请义来源于'委屈'义,由语用中的'礼貌原则'所引发。隋唐五代是其使用的繁盛时期,之后便渐趋消失。消失原因在于和其他祈请义动词相比,产生的时间较晚以及词义承担范围较大。
关键词: 祈请 礼貌原则 历时考察 
《祖堂集》副词用法及特点探析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5期98-104,共7页康健 
2012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2BYY076);教育部2007年度人文社会科学项目(07JA740021);四川省哲社重点研究基地2012课题(XBYJ2012C02);西华师范大学2011年度启动科研项目(11B012)
《祖堂集》的副词丰富而有特色,通过考察其用法,分析其特点,认为《祖堂集》副词具有不同的时间层次,组合灵活;同一个副词可以表示多种语法意义,功能复杂;同一个语法意义又可以用若干个副词表达,聚合较多;副词的发展尚不完全稳定。文章...
关键词:《祖堂集》 副词 用法 特点 
《祖堂集》中的“VP一切了”及其历时演变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4期8-14,共7页康健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2BYY076);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07JA740021);西华师范大学校启动科研项目(11B012)
《祖堂集》中的"VP一切了"是带有唐代特色的口语格式,表示某事已完成,是后一小句所述事件的背景,有南方方言成分。其"VP"大多是双音节短语,"一切"是一个表示"全部"义的统括代词,"了"作谓语对前面结构所表达的事件进行陈述,说明该事件已...
关键词:《祖堂集》 中古汉语 佛经文献 唐代口语 南方方言 “VP一切了” 双音节短语 统括代词 
近代汉语语词读札被引量:1
《天中学刊》2012年第4期95-97,共3页张秀清 
教育部2007年度人文社会科学项目基金(07JA740021)
唐五代时期的"幸"可以作关联词"既"讲;"终",可起到加强语气的作用;"好"可假借为量词"斛";"切藉"中"切"通"且","藉"即"籍",指项籍。
关键词:    切藉 
“碗鸣”释诂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1期131-134,共4页张秀清 
教育部2007年度人文社会科学项目基金(07JA740021)阶段性成果
"碗鸣"不是鬼取物时发出来的声音,而是和尚在"为人"(向学人宣讲授受祖佛言教)时用言语施设发出来的声音,又引申比拟处于此种情态的人或物或事,泛指徒劳无用的人或物或事;敦煌写卷S.1156《沙州进奏院状》中的"惋沸万劫,不到家乡"是"碗鸣...
关键词:碗鸣 惋沸 
《祖堂集》中“有+人名+VP”构式的功能特征与历史演变
《语文研究》2011年第3期43-46,共4页祁从舵 
教育部2007年度人文社科项目(项目编号:07JA740021);上海市重点学科建设项目(项目编号:S30402)的阶段性成果
《祖堂集》中"有+人名+VP"构式表达语篇中确定人物出场时发生的事件是一种已然的存在,文章认为该构式出现于上古,至迟于唐五代在叙事语篇里发展成熟,其形成是语篇结构句法化的结果。
关键词:《祖堂集》 “有+人名+VP”构式 功能特征 历史演变 
《祖堂集》中“且置”式问句的历史形成及其动因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3期108-111,共4页祁从舵 
教育部2007年度人文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祖堂集>词典"(07JA740021);浙江省2010年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立项课题"<祖堂集>语言问题研究"(10HQYY03)的阶段性成果
《祖堂集》中的"且置"式问句是一种含有处置义的句式,把不易或不必处理的问题转换为当下相关的问题提出,具有两种语用功能:一是起到化难为易作用;一是起到换位思考作用。该句式萌芽于南北朝时期的佛经文献,成熟于五代,禅宗口语问答的语...
关键词:《祖堂集》 “且置”式 语法化 
中华本《祖堂集》校注正误
《宗教学研究》2011年第2期86-92,共7页康健 
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2008);教育部2007年度人文社会科学项目(07JA740021)
《祖堂集》近几年先后影印、出版的校注本在不同程度上反映出学界对原典的研究。本文就阅读中华书局(2007)点校本时所发现的一些问题加以讨论,今摘其部分,作是校记。
关键词:祖堂集 点校本 
《祖堂集》中的“岂不是”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1期222-225,共4页康健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祖堂集>词典"(项目批准号:07JA740021);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2007年度项目"明代白话文献熟语研究";"上海师范大学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项目""<祖堂集>语法研究"之阶段性成果
《祖堂集》是非反诘疑问句中的"岂不是"可位于句首、句中或句末,而位于句末的附加问最有特色,这种反诘格式最先且主要出现于口语化程度较高的汉译佛经。同义复指句式的大量存在是形成句末"岂不是"的重要原因。肯定与否定的非离散性、正...
关键词:《祖堂集》 “岂不是” 复指句式 口语性 汉语语法 
《祖堂集》虚词“因”的特殊用法
《语文研究》2010年第3期53-56,共4页鞠彩萍 
江苏省教育厅2008年度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指导项目"<祖堂集>动词研究"(项目编号:08SJD7400017);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2007年度项目"<祖堂集>词典"(项目编号:07JA740021);常州工学院校级项目"<祖堂集>谓语动词研究"(项目编号:YN0717)的阶段性成果
《祖堂集》中的虚词"因"有一种特殊用法,常常用在段落或篇章的开头引出新的话题。这种话题标记首见于《祖堂集》并广泛使用于其他禅宗文献,具有鲜明的行业色彩和语体色彩,是成熟时代的禅宗语录逐渐程式化的又一典范。
关键词:《祖堂集》 “因” 话题标记 禅宗特色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