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08JA850005)

作品数:11被引量:40H指数:4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作者:田阡杨红巧黄先智孟凡松李旭东更多>>
相关机构:西南大学云南大学安顺学院更多>>
相关期刊:《丝绸》《思想战线》《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中国蚕业》更多>>
相关主题: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艺术文化传承更多>>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农业科学艺术历史地理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空间表达与地域认同——以武陵地区清代方志星野为例被引量:4
《文化遗产》2013年第1期122-126,共5页田阡 孟凡松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龙河流域区域文化与族群关系研究"(项目编号:08JA850005);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武陵山区多元文化互动与族群关系研究"(项目编号:2010YBRW61);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民族学院2011年招标项目"多元文化互动中的族群关系研究--以乌江流域为中心"(项目编号:LSZD0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明清地方志的星野叙述,不仅表征着地方的方舆空间位置,也是地方政区认同的表达。本文以武陵地区清代方志星野为例,探讨在传统星野观念下,省际交界地区的空间表达与地域认同问题。
关键词:星野 地方志 空间 认同 
穿越现代与传统的藩篱:非物质文化研究中的文化相对论被引量:3
《思想战线》2012年第4期112-115,共4页田阡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龙河流域区域文化与族群关系研究"阶段性成果(08JA850005);西南大学2011年招标项目"多元文化互动中的族群关系研究--以乌江流域为中心"阶段性成果(LSZD04)
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有两个关键性的问题。首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设定本身体现了文化相对论思想,并且,对文化相对论的反思,还需回到解释文化的理论层面进行剖析。在对文化相对论与非物质文化研究的关系进行充分反思的基础上,坚持以文...
关键词:文化相对论 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 
返璞归真之美:论民间艺术的人文价值与社会意义
《社会科学战线》2012年第6期154-158,共5页田阡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08JA850005);云南大学"211工程"三期民族学重点学科建设项目;西南大学"211工程"项目
民间艺术的题材和内容充分反映了民间社会大众的审美需求和心理需要,可以反映社会心态秩序的变化和民间文化的变迁。文章通过分析民间艺术的人文价值,挖掘民间艺术的社会意义,进而讨论中国民间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并存之道。民间艺术...
关键词:民间艺术 人文价值 社会意义 
论西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的一般性与特殊性——以《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为出发点被引量:5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2期95-101,共7页田阡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龙河流域区域文化与族群关系研究"(08JA850005);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武陵山区多元文化互动与族群关系研究"(2010YBRW61);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2011年招标项目"多元文化互动中的族群关系研究--以乌江流域为中心"(LSZD04)
新实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总结了我国几十年文化遗产保护的经验,将我国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推进到法制化、规范化、科学化的新时期,西部地区在新时期开展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要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新思路,积极探...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法》 西部地区 少数民族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野下的民间艺术及其传承被引量:12
《民族艺术》2011年第4期70-74,共5页田阡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龙河流域区域文化与族群关系研究"(批准号:08JA850005);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武陵山区多元文化互动与族群关系研究"(批准号:2010YBRW61);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2011年招标项目"多元文化互动中的族群关系研究--以乌江流域为中心"(批准号:LSZD04)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间艺术是人类宝贵的文化财富。民间艺术蕴含的丰富的人文精神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尤其是为学界寄予了高度的期望,但在社会生活实践中,民间艺术却呈现出复杂的局面,出现了如过度的商业化开发等现象。非物质...
关键词:民间艺术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文化生态学视角下的中国蚕文化及其保护被引量:2
《中国蚕业》2011年第2期80-82,87,共4页田阡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编号08JA850005);西南大学"211工程"项目"西南民族社会发展与西南特色学科构建";云南大学"211工程"三期民族学重点学科建设项目"族群互动与文化生态的建构"
阐述了文化生态学理论及物质层面、制度层面和精神层面的蚕文化的内涵。主要表现为物质形态的养蚕缫丝工具、种类繁多的丝织品及相关工艺产品;非物质形态的生产生活禁忌、蚕神信仰、神话传说等民俗内容,以及对历代人民的生产、生活产生...
关键词:文化生态 蚕文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 
文化多样性与文化遗产保护的历史演化及其反思被引量:5
《民族艺术》2011年第1期40-45,93,共7页田阡 杨红巧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龙河流域区域文化与族群关系研究"(项目编号:08JA850005);云南大学"211工程"三期民族学重点学科建设项目"族群互动与文化生态的建构";西南大学"211工程"项目"西南民族社会发展与西南特色学科构建"阶段性研究成果
文化多样性源于生态和历史的具体性。人类发展历程中的自我中心图式尤其是近代进化论学说促成了现代文化的单一化趋势。而当代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和相关实践活动开始不断增强与扩展。尽管在实际运作中人们仍难以摆脱既有模式的羁绊,但它...
关键词:文化多样性 文化遗产 普世价值 发展方式 
论和谐概念的三种形式——基于“家—国—天下”共同体概念的分析
《社会科学战线》2010年第12期11-15,共5页李旭东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08JA850005);西南大学“西南民族社会发展与西南特色学科构建”项目
和谐主要是用来言说"关系"。共同体也是一种关系,但它是一种内在蕴含共同善要求的关系。关于和谐概念的分析以关于共同概念的分析为基础。在中国文化中,"家"、"国"、"天下"是三种最重要的共同体,和谐主要是用来言说它们的。从关于共同...
关键词:和谐 共同体 家一国一天下 
置身化外:清前期湘黔边界苗疆民众生活的人类学分析
《社会科学战线》2010年第12期85-89,共5页田阡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08JA850005);云南大学"211工程"三期民族学重点学科建设项目;西南大学"211工程"项目
湘黔边界的苗疆之地,自有记载以来,极具神秘色彩。从宋至清前期,内地官宦士大夫对这化外之地的认识逐渐加深而颇多著述遗世,我们今天才得以对当时的苗疆之地有所了解。在仕宦看来,苗疆之地奇闻很多,荒蛮落后,他们甚至对该地多有微词,极...
关键词:湘黔边界 苗疆 生活状况 
北朝隋唐桑树种植与蚕桑文化的发展被引量:4
《丝绸》2010年第8期51-53,65,共4页田阡 黄先智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08JA850005);重庆市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西南大学三峡库区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资助项目(08JWSK263)
通过北魏至隋唐时期施行均田制的相关历史,试图考察均田制对中国古代桑树种植的影响,从而了解此种土地制度通过何种方式、在多大程度上推动了中国蚕桑业的发展和蚕桑文化的积淀。
关键词:桑田 桑树种植 均田制 蚕桑文化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