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1CZS018)

作品数:38被引量:52H指数:3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作者:黄权生罗美洁周妮林移刚彭恩更多>>
相关机构:三峡大学复旦大学西南大学四川外语学院更多>>
相关期刊:《民族艺术研究》《中国地名》《地理研究》《重庆三峡学院学报》更多>>
相关主题:川汉铁路地名文化地名改土归流明清更多>>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经济管理文化科学社会学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苗疆“咱住”名实考--以“神州”移民聚居地为例被引量:1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2期74-78,83,共6页黄权生 
2011年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明清时期武陵民族走廊人口流动与生态变迁研究”(11CZS018)
武陵的辰州府是明清移民外迁的始发地和中转站,酉水流域原土司地保靖的"咱住"是一个外来移民接受地和中转地。"咱住"为苗语,意思是汉人多的地方。该"咱住"是辰州府迁来的汉族移民,周边为原来的"土苗"族群,各族群友好相处,处于杂居状态,...
关键词:辰州 神州 “咱住” 移民 
打破“边界”:明清武陵地区“改土归流”背景下的内聚型移民研究被引量:2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18年第2期10-22,141,共14页黄权生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明清时期武陵民族走廊人口流动与生态变迁研究"(11CZS018)
明清时期,武陵和内地有"蛮不出境,汉不入峒"的"边界"政策,这条边界曾经阻碍着民族之间的交往和融合。清雍正时期的改土归流,土司人口外迁,使得土司地区民族的畛域被打破,相应地区的人口则以"编户齐民"的方式纳入国家的治理体系之中。
关键词:武陵 边界 改土归流 人口流动 
湖南“麻城(阳)填四川”考——以一个麻阳移民后裔“寻根”为切入点
《铜仁学院学报》2017年第7期42-51,共10页黄权生 
2011年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明清时期武陵民族走廊人口流动与生态变迁研究"(11CZS018)
"湖广填四川,麻城占一半"这句话在巴蜀地区家喻户晓,这里的"麻城"指的是湖北"麻城",但诸多寻根者在湖北麻城寻不到"根"。不少移民后裔因机缘在湖南麻阳(古代也简称"麻城")寻根成功。但是诸多麻阳移民信息,如地名,逐渐消亡。麻阳移民记忆...
关键词:麻阳 寻根 苗疆 移民圣地 
麻阳田氏家族研究
《铜仁学院学报》2017年第7期52-59,共8页田松 
2011年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明清时期武陵民族走廊人口流动与生态变迁研究"(11CZS018)
元代,田氏从浙江余姚徙至湖南麻阳县,平苗、屯边、开发辰河。后又顺应大明王朝,促进了明朝统一和多民族国家的建立。田氏在麻阳扎根,奠定了以麻阳为中心,逐渐向湘、黔、滇、桂、川、渝、鄂等地迁徙的移民潮,是麻阳移民文化的一个典型。
关键词:麻阳 田氏 历史 移民 
宜昌川汉铁路遗留问题考略
《三峡论坛》2017年第1期9-15,共7页黄权生 
2011年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明清时期武陵民族走廊人口流动与生态变迁研究"(11CZS018)
百年前在宜昌开工的川汉铁路建设所留物质、资金、人力、物力等遗留的处理,为辛亥革命的成功创造了条件。百年前的川汉铁路,留下了宝贵的物质文化财富,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
关键词:川汉铁路 李稷勋 遗址(留) 遗产 
长江三峡古代建坝思想小考被引量:2
《中华文化论坛》2016年第4期7-14,191,共8页黄权生 罗美洁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川江与荆江流域水利史研究”(项目编号:12YJC770041)(罗美洁主持);三峡大学求索基金“三峡(鄂西)水利文化与三峡大学校园文化关系研究”(项目编号:KJ2012EZ17);2011年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明清时期武陵民族走廊人口流动与生态变迁研究”(项目编号:11CZS018)(黄权生主持)成果
三峡工程建设的主要目的是防洪。早在孙中山提出三峡工程建设之前,明人陈瑞已经在三峡上建二十座防洪石坝。陈瑞建坝思想源于"维土(牛)制水"。早在前蜀约一千多年前,前蜀人就曾在三峡建有类似军事石坝。即今天三峡工程至少具有千年的建...
关键词:三峡 防洪 明代石坝 前蜀峡堰(坝) 
从现代地名看苗疆地区土司军事活动——兼论苗疆地区土司军事建制及防御系统
《贵州文史丛刊》2016年第2期72-79,共8页周妮 
2011年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明清时期武陵民族走廊人口流动与生态变迁研究"(11CZS018)的资助
苗疆地区地处西南边陲,民族众多,历史时期一直属于多民族聚居地区,也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区域。元明清时期,为了更好的统治这一地区,开始在这一地区实施土司制度,实现"以夷制夷"的目的。由此土司通过其在苗疆地区的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
关键词:苗疆 土司 军事活动 军事建制 防御系统 
武陵土家族地区地名概说被引量:1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15年第5期26-35,142,共10页黄权生 
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明清时期武陵民族走廊人口流动与生态变迁研究"(11CZS018)
武陵土家族地区地名是土家族文化的标志与见证,这些地名不仅能反映土家族地区的地理环境,更能反映土家族地区人们生产和生活的痕迹,是一种重要的民族文化遗产。武陵土家族地区地名丰富多样,有以地形、地貌、地质(矿)命名者;有以气候原...
关键词:武陵 土家族地区 地名 地名文化 文化遗产 
人口迁移与森林变迁的关系研究——以四川通江县为例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15年第4期30-34,142,共5页郑燕 黄权生 
2011年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明清时期武陵民族走廊人口流动与生态变迁研究"(11CZS018)
通过以通江县(八家坪)为个案进行实地考察,我们可发现在不同历史时期,由于该地区人口迁移、人口数量的变化而对森林变迁所产生的重要影响。此外,从通江县的地名研究中也可以透视出人口迁移与森林变迁之间存在的紧密联系。研究表明,自明...
关键词:人口迁移 森林变迁 通江县 
三峡东部关公地名文化初探
《长江文明》2015年第1期32-49,共18页黄权生 杨花 
2011年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明清时期武陵民族走廊人口流动与生态变迁研究”(11CZS018)的资助
三峡东部地区留下了丰富的名人地名,其中最丰富的名人地名还是关羽地名,三峡东部的关羽地名主要是当时与关羽相关的战争历史的真实记载,但也是人们尊蜀汉为正统,尊武圣关羽的人为选择,也是统治阶级推广的结果。
关键词:三峡 关羽地名 地名文化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