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06JA75011-44034)

作品数:12被引量:29H指数:3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作者:丛鑫蒋登科熊辉田光荣李永艳更多>>
相关机构:西南大学燕山大学新疆师范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绵阳师范学院学报》《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更多>>
相关主题:朦胧诗归来者诗抒情主体情感内涵诗歌精神重建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素色里的彩排——王小妮诗歌色彩浅论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5期192-194,共3页彭莎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朦胧诗后中国新诗的精神缺失与精神重建研究"(06JA75011-44034);项目负责人:蒋登科
色彩在诗歌中的"浓淡装扮",并非粉饰而是代"色"立言。各种色彩的运用,所表达的是一种人格化的精神,是诗人情感和意志的反映。透过王小妮诗性的画笔,从她诗歌所呈现出的"黑"、"白"色彩的系列意象中,映照着的是她的精神历程和她素色画卷...
关键词:王小妮 诗歌 色彩   
“朦胧诗”的情感内涵及其文化心理新论
《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2期15-18,共4页丛鑫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中国新诗的精神缺失与精神重建研究"(06JA75011-44034)
把"文革"作为主要写作资源的"朦胧诗",以独特的方式表达出了对历史记忆的书写。"寻找"成为"朦胧诗"主要的情感内涵和文化姿态,在寻找中表达他们对历史的理解和重建的努力,在寻找中确立了这一群体的独特个性;而在其中体现出"朦胧诗"对历...
关键词:朦胧诗 情感内涵 文化心理 
《摩罗诗力说》与诗歌精神重建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158-160,共3页曹迪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朦胧诗后中国新诗的精神缺失与精神重建研究"(06JA7501144034);项目负责人:蒋登科
《摩罗诗力说》已经成为中国现代诗学实质性的起点,在这篇文献里,鲁迅对诗歌的起源、社会功能及审美特征等重要文艺理论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尤其是他阐述的诗歌精神对于当代诗坛仍有着重大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摩罗诗力说》 鲁迅 诗歌精神 
西子湖畔的歌者——地域文化视域下的湖畔诗歌被引量:1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161-163,共3页田光荣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朦胧诗后中国新诗的精神缺失与精神重建研究"(06JA7501144034);项目负责人:蒋登科
湖畔诗派是在吴越地域的文化氛围中成立的一个文学流派。本文从地域文化角度入手去论述湖畔诗人的诗歌中具有的自然景观、人文环境、民俗风情以及乡土田园文化情结等因素,进而探讨湖畔诗派的地域文化色彩和形成的文化内因,从而给予湖畔...
关键词:湖畔诗派 地域文化 乡土情结 
论海子的“大诗”理想及其幻灭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164-166,共3页李永艳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朦胧诗后中国新诗的精神缺失与精神重建研究"(06JA75011-44034);项目负责人:蒋登科
海子创作后期致力于长诗写作,他把融合"中国行动"的"大诗"作为自己的诗歌理想。这一方面源于他试图以博大的精神追求来超越世俗生活,另一方面则因为他渴望超越中庸儒雅的民族文学精神和文学气质。但由于生命体验的缺乏及与现实之间的疏...
关键词:海子 大诗 幻灭 
女性诗歌的身体写作批判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第3期77-79,88,共4页陈志平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朦胧诗后中国新诗的精神缺失与精神重建研究"(06JA75011-44034);重庆市重点文科基地研究项目;2008年度重庆市教委社科基金项目"中国新诗的精神重建研究"(04JWSK197)
自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有着鲜明性别立场的女性主义诗歌试图通过"身体写作"重塑女性形象和彰显女性独立的地位。"身体写作"作品充分表达了女性的生命体验与价值立场,充满了强烈的怀疑精神和批判意识,但是从诗歌的精神价值取向来看...
关键词:女性主义诗歌 身体写作 诗歌精神重建 
论“归来者”诗与“朦胧诗”抒情主体的差异被引量:1
《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期100-103,共4页丛鑫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项目(06JA75011-44034)
抒情主体是诗歌情感指归的标志之一。"归来者"和"朦胧诗"人基于不同的人生经历,相异的生命体验和诗学观念,二者诗歌的抒情主体区别很大:前者的抒情主体大多是某种集体的代言人,个体的存在被消融到一个似乎真正存在过的"我们"当中;而后...
关键词:“归来者”诗 朦胧诗 抒情主体 差异 
诗的个人性与普视性被引量:10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6期22-27,共6页蒋登科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朦胧诗后中国新诗的精神缺失与精神重建研究"(06JA75011-44034);项目负责人:蒋登科;重庆市重点文科基地研究项目;重庆市教委社科基金项目"中国新诗的精神重建研究"(04JWSK197);项目负责人:蒋登科
诗是依靠个人创造的艺术,但不是个人化的艺术。诗歌的艺术取向、审美价值往往取决于诗人的艺术姿态,具体说,就是对待个人和群体、内在与外在的态度问题。优秀的诗歌往往是通过个人抒写群体,通过内在关注外在,形成具有延展意义的普视性...
关键词:个人性 普视性 琐屑化 私人化 审美化 
“归来者”诗与“朦胧诗”抒情主体的差异
《淄博师专学报》2008年第4期61-64,共4页丛鑫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中国新诗的精神缺失与精神重建研究"(06JA75011-44034)资助
劫后余生的"归来者"诗人和"朦胧诗"人在各自的创作中都把"文革"作为他们写作的文化资源;基于不同的人生经历,相异的生命体验和诗学观念,他们的诗歌在抒情主体方面有重大的区别:"归来者"诗中的抒情主体大多是某种集体的代言人,个体的存...
关键词:“归来者”诗 朦胧诗 抒情主体 差异 
他审意识与自审意识——“归来者”诗与“朦胧诗”情感内涵比较论
《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2期71-74,共4页丛鑫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中国新诗的精神缺失与精神重建研究"(06JA75011-44034)
劫后余生的"归来者"诗人和"朦胧诗"人在各自的创作中都把"文革"作为他们写作的文化资源;基于不同的人生经历、人生信仰,相异的个体生命体验、生命意识,他们的诗歌塑造出不同的文革记忆。在对历史的价值判断上主要表现为他审意识和自审...
关键词:“归来者”诗 “朦胧诗” 他审意识 自审意识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