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学院学报》

作品数:2660被引量:2809H指数:11
导出分析报告
《济宁学院学报》
主办单位:济宁学院
最新期次:2025年1期更多>>
发文主题:大学生文化孔子高校儒家更多>>
发文领域:文化科学文学经济管理政治法律更多>>
发文作者:韩华刘顺湖王晓强宋丽维李彦连更多>>
发文机构:济宁学院曲阜师范大学山东大学山东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选择条件:
  • 主题=文学x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墨子“贵义”的文学思想
《济宁学院学报》2024年第6期42-47,共6页裴媛媛 
2024年枣庄市社科联应用研究课题(习近平文化思想研究)“墨学思想与习近平文化思想关联研究”(XSXLX2024007)。
墨子“贵义”的文学思想有着丰富的内容和相对成熟的体例。对墨子文学思想的解读首先应结合先秦论“文”的大文学语境具体展开,其内涵包括贵义与义法、述而且作、言有三表、注重文献四个层面。墨子“贵义”的文学思想,强调“言”与“行...
关键词:墨子 贵义 文学思想 
高校中小学生研学旅行资源开发活动融入专业课教育的探索——以济宁学院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为例被引量:2
《济宁学院学报》2023年第6期88-95,共8页李艳 
2022年山东省本科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项目活动引导下的创新创业融入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基础课教学改革与实践”(Z2022246);2021年济宁学院教学改革项目“新文科背景下基于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育的济宁学院研学旅行资源开发实践和探索”(JX202107);2020年山东省本科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地域文化经典深度精读的课程教学模式创新与实践”(M2020060);2020年济宁学院教学改革项目“以‘立德树人’培养目标为导向的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研究”(JX202001);2023年济宁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济园研学—中小学生进校园研学游”。
高校中小学生研学旅行资源开发活动融入《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课教学,是济宁学院在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开展的教学改革课题。该课题依据专业课程的核心特征以及专业人才需求而设置。在实施过程中,紧扣课程教学大纲,确定活动与课程知识...
关键词:中小学生 研学旅行资源开发活动 中国古代文学 专业课教育 
主体建构:“五四”新文学家族批判的价值诉求
《济宁学院学报》2022年第6期57-62,共6页刘成勇 
周口师范学院2022年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思政教育”(SZJG-2022001)。
“五四”新文学描写了家族中人的“非人”生活,揭示了家族文化的弊端,发出主体建构的价值诉求。主体建构表现在能够自主支配自己的身体,婚恋自由和离家出走就是身体自由的表征,其结果就是家族伦理的崩塌。但婚恋自由并不能带来个性自由...
关键词:“五四”新文学 主体建构 家族批判 
文学理论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探析
《济宁学院学报》2022年第5期86-90,103,共6页孔莉 
济宁学院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师范专业认证视域下《文学理论》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JX202104);济宁学院服务黄河国家战略重点专项“文旅融合视域下山东黄河流域红色文化发展策略研究”(2022HHSK02)。
互联网平台的信息共享,强烈冲击着文学理论课程传统教学模式,面对“网生代”学生群体,构建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突出学生为主的教学理念,以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的积极性逐渐成为一种趋势。同时,文学理论课程线上线下教学中存在简单...
关键词:文学理论 线上 线下 混合式教学模式 
杨义堂长篇历史文学创作略探
《济宁学院学报》2021年第6期71-78,共8页张天贻 
杨义堂在历史纪实文学创作上成就斐然,先后出版了《大孔府》《大运河》《抗战救护队》《北游记:苏禄王传》《鲁国春秋》《千古家训》等多部作品,引起了一定的关注。细读杨义堂的文本,可以看出他对历史的重视,感受到他博大的历史观。他...
关键词:杨义堂 历史纪实文学 文学创作 
公共阐释:文学史与文学记忆
《济宁学院学报》2021年第4期31-37,共7页张同胜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西部项目“中国古代文学阐释机制研究”(20XZW003)。
文学世界里隋炀帝的形象记忆表明,文学记忆是权力话语的艺术性规训,是话语权时代性情感的符象化,是权力符号类型化的形象表征。文学史是文学艺术公共阐释的典型范式,其指导思想、作品甄选、作品评价和形式赏鉴,无不是权力话语的本身或...
关键词:公共阐释 文学记忆 文学史 权力话语 
王禹偁双重角色与三面心态探论
《济宁学院学报》2021年第1期12-19,共8页贺同赏 
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北宋士人稼圃认同与稼圃诗研究”(17FZW040);山东省高校科研发展计划项目“北宋士人花木种植的文化史与诗歌史研究”(J16WC13)。
王禹偁是北宋第一代士人群体中的代表人物之一。他身担双重角色,即以养家糊口为首要责任的家庭角色与以忠君爱民为核心使命的仕履角色。在这双重角色相生相济与对立冲突之中,以"道"为基点,形成了其心态的三个基本方面:公私兼顾而以公为...
关键词:北宋 王禹偁 双重角色 三面心态 文化史与文学史意义 
严粲《诗缉》研究综论
《济宁学院学报》2020年第4期20-25,共6页孔德凌 
2019年度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优势学科项目“严粲《诗经》学研究”(19BYSJ62)。
南宋学者严粲《诗缉》成书之后,宋末以及元明清时期以至近代的学者主要采用考证、评价与引用三种方式对其进行研究,其中的考证成果有助于学者考察《诗缉》的本来面目与作者的生平概况,而评价与引用的成果有益于学者认识《诗缉》的学术...
关键词:严粲 《诗缉》 经学 文学 
“文”“儒”融合的人本性与当代文化自信被引量:1
《济宁学院学报》2020年第1期12-17,共6页李伟 
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八至十世纪中国的文士转型与古文变迁研究”(16CZW022);中国博士后特别资助项目(2017T100484);“泰山学者工程专项经费”(tsqn20171207)
古代文学经典作品大多是以儒学文化的“人本精神”为底蕴,凸显“人”的价值和意义。在儒学文化转化为文学作品底蕴的过程中,“创作主体”至为关键,他们深受儒学文化的浸润,接受儒学文化中“人本精神”的崇高价值,在经典作品中把自我的...
关键词:古代文学 儒学 创作主体 文化自信 
严歌苓小说中的民族冲突与融合话语浅论
《济宁学院学报》2019年第6期59-64,102,共7页陈学芬 
2017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美华文学的民族冲突与融合话语研究”(17YJCZH027);2018年度河南省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培养计划资助项目“美华文学中的中国形象研究”(2018GGJS136);河南省教育厅2018年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美华文学中的华人同化问题研究”(2018-ZDJH-236)
从跨学科、跨民族、跨文化的角度研究严歌苓移民小说中的异族交往主题,总结其小说创作的规律、价值及对我们的启示。严歌苓的移民小说充满种族、性别、文化的冲突与融合,早期移民遭受了严重的内部殖民和种族歧视、仇杀,生命财产安全都...
关键词:严歌苓 新移民文学 民族融合 民族冲突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