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作品数:4296被引量:10969H指数:31
导出分析报告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主办单位:北京电影学院
最新期次:2025年2期更多>>
发文主题:电影中国电影影片导演影像更多>>
发文领域:艺术文化科学历史地理文学更多>>
发文作者:王垚张会军吴冠平侯光明许乐更多>>
发文机构:北京电影学院北京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全国台联第三十一届台胞青年冬令营开营式在我校举行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25年第2期F0002-F0002,共1页
主编的话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25年第2期1-1,共1页
本期“学术论坛”栏目的主体是北京电影学院2024年第九届艺学论云和第11届电影学青年学者论坛的入选及获奖作品。它们既是两个论坛主题的阐述:艺术理论视野下的短微影像研究、电彩的物思想研究,也是对当下炙手可热的学术话题的思考。数...
关键词:北京电影学院 微影像 学术论坛 数字化生存 新媒介 学术话题 青年学者论坛 电影学 
短微格式、影像间性与人民美学——作为弱影像实践的“大众电影”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25年第2期4-15,共12页杨涵 
在“后电影”(post-cinema)的语境中,电影不再仅指狭义上的电影,即黑特·史德耶尔(Hito Steyerl)所说的与“弱影像”(poor image)相对的“丰富影像”(rich image),在“作为旗舰店的电影”(cinema as a flagship store)之外,在数字时代...
关键词:弱影像 短视频 大众电影 
“无时间的时间”——短微影像的时间性研究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25年第2期16-23,共8页付湛元 
短微影像“无时间的时间”首先表现为叙事性的消解,观众花费在其中的时间和体验到的时间与自我的过去和未来没有任何关联,无法融入生命时间的内在体验流,加剧了时间异化。其次,他者的消失造成时间的非实现,在短微影像的接受中,作为他者...
关键词:无时间的时间 短微影像 时间性 加速社会 
万物皆可“猫meme”?——短视频的“魅像”及动物影像的面容伦理之思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25年第2期24-32,共9页马恩扉页 
2023年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西部项目“新时代乡村电影的道德审视与伦理重建”(项目编号:23EC212);2024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新时代家庭伦理电影的道德叙事研究”(项目编号:24YJC60050)的阶段性成果。
短视频无疑是目下最为普及化的娱乐形态,但也揭示出一种赛博空间中电影影像文体的异变与重复。正如阿甘本对宁芙的喻指一般,作为一种“激情形式”的“猫meme”短视频,似乎正通过数据库化拼贴方式完成其“魅像”的显现。这种创作者藏匿...
关键词:短视频 魅像 猫meme 动物影像 面容 
存在于时:短微影像的知觉控制与技术殖民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25年第2期33-39,共7页张丹琳 
2024年江苏省研究生科研与实践创新计划项目“数智转型背景下中国传统故事的视听创新研究”(项目编号:KYCX24_1776)的阶段性成果。
数智时代的技术变革丰富了视听影像的传播模式,以短视频、微短剧为代表的“微文化”形式风靡于世。通信技术加持下的光速传播,促使短微影像“成型”并进阶为新型视觉机器;短微影像加速化的“微型叙事”通过弥补时间缝隙、强化情绪刺激...
关键词:短微影像 保罗·维利里奥 竞速学 微型叙事 失神症 
数字影像:“物”与“非物”的运作空间、流动与“生成”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25年第2期40-48,共9页龚力 
数字影像为“物”与“非物”提供了一个可运作的空间。这一空间既保证了一个激进的理论视角—德里达与精神分析的生死逻辑;又构造了“物”的确定性和“非物”的虚拟性之间的悬置状态。其运作逻辑是将死亡要素作为一种“生成”力量。在...
关键词:非物 生成 幽灵学 数字影像 精神分裂分析 
感知的演绎:“物”在中国电影中的美学机制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25年第2期49-56,共8页王文君 
2020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中国艺术文化传统在当代中国电影中的价值传承和创新发展研究”(项目编号:20ZD18)的阶段性成果。
本文从电影认识论的角度考察中国电影的美学机制,认为“物”是感知的影像化演绎。“物”的主体性浮现及其所引发的“情感”演绎,为中国电影理论的范式建构带来了新的契机。在“挪移―阐释”的理论困境中发掘“物”的可能路径。其中自然...
关键词:中国电影  感知 以物观物 
中国公路电影“非地方”叙事:数字人文揭示的空间样态与情感探索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25年第2期57-65,共9页黄如玥 章戈浩 
本文聚焦于中国公路电影中的“非地方”叙事,借助ATLAS.ti和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作为数字人文研究的核心工具。从角色在“非地方”(Non-place)内展开的叙事事件、交谈对话、情感反映三个维度出发,通过对电影中“非地方”的细致编码和...
关键词:数字人文 非地方 公路电影 ATLAS.ti 地理信息系统 
引用中国:本雅明对美国电影明星黄柳霜的“中国”书写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25年第2期66-83,共18页 庞肖狄(译) 
本文以本雅明所写的关于他与美国电影明星黄柳霜(Anna May Wong)会面的文章为研究对象,重点考察本雅明在为这位他称之为“来自旧西部的中国风”的美国好莱坞电影明星构建其“中国”身份时,对中国文学文本、中国电影及文化形象的互文性...
关键词:本雅明 黄柳霜 美国电影 中国书写 东方主义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