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医科大学上海医学院针刺原理研究所

作品数:12被引量:74H指数:4
导出分析报告
发文作者:吕燕燕更多>>
发文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发文主题:针刺镇痛针刺内阿片肽视前区脑缺血更多>>
发文期刊:《针刺研究》《中国针灸》《上海针灸杂志》更多>>
所获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机构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针刺对暂时性脑缺血脑内一氧化氮合酶及神经细胞死亡的影响被引量:33
《针刺研究》2000年第1期8-13,共6页董裕 李荣 程介士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No.39730 5 10 )
采用暂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和组织化学、TUNEL细胞标记等实验技术 ,观察神经细胞死亡和一氧化氮合酶 (NitricOxideSynthase,NOS)水平的变化。实验结果表明 ,暂时性脑缺血再灌注时脑内NOS表达显著增加 ,且引起延迟性细胞死亡 ,包括坏死...
关键词:脑缺血 针刺 一氧化氮合酶 神经细胞死亡 
不同穴位针刺对暂时性局部脑缺血大鼠皮层体感诱发电位和脑梗塞体积的影响被引量:30
《上海针灸杂志》1998年第5期37-39,共3页金竹青 程介士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观察不同穴位针刺对暂时性局部脑缺血的作用,采用皮层体感诱发电位测定和TTC染色法,结果表明,电针能促进皮层体感诱发电位的恢复,可使脑缺血后脑梗塞体积减小,且督脉穴位针刺在促使脑缺血后皮层体感诱发电位恢复上可能具有相对...
关键词:脑缺血 脑梗塞 针刺疗法 体感诱发电位 
阳虚、阴虚对针刺镇痛的影响及其本质探讨被引量:4
《中国针灸》1990年第2期23-27,共5页李其松 奚桂芳 刘忠英 潘小平 马鸿建 汤耀发 吕燕燕 徐伟民 
近年来对疼痛及针刺镇痛原理的研究已积累了很多资料,但结合中医辨证阳虚、阴虚进行研究则甚少.1970年作者在严格设计下,观察到甲状腺手术针刺镇痛优良率阳虚患者达87.1%,而阴虚患者仅57.5%.这一现象如得到阐明。
关键词:阳虚 阴虚 针刺 止痛 
针刺镇痛在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2-脱氧葡萄糖方法的研究
《针刺研究》1989年第1期104-105,共2页黄登凯 Peter J.Hand 刘占鳌 张殿明 
应用^[14^C]-脱氧葡萄糖(2-DG)定量方法研究针刺时的中枢作用,清醒大白鼠16只,分为5组:(1)痛刺激组8例,(2)痛刺激+单侧针剌“足三里”、“上巨虚”穴5例,(3)单侧针刺组8例;(4)痛刺激+针刺+纳洛酮4例;(5)对照组2例。所有实验动物...
关键词:2-脱氧葡萄糖 中枢神经系统 针刺镇痛 中央导水管周围灰质 葡萄糖代谢率 “足三里” 中枢作用 定量方法 实验动物 脊髓背角 大白鼠 上巨虚 纳洛酮 对照组 楔状核 尾状核 体感区 单侧 
针刺镇痛时视前区β-内啡肽和去甲肾上腺素释放的变化
《针刺研究》1989年第1期61-62,共2页朱津民 何晓平 曹小定 
已有文献报道视前区内阿片肽活动有加强针刺镇痛作用。我们以前的工作表明视前区NA的活动不利于针刺镇痛。本实验取同时收集的家兔视前区灌流液,分别采用放射免疫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其中β-内啡肽样免疫活性物质(β-EPIS)和NA及其...
关键词:Β-内啡肽 针刺镇痛 视前区 去甲肾上腺素 高效液相色谱法 免疫活性物质 放射免疫法 镇痛作用 内阿片肽 文献报道 MHPG 代谢产物 工作表 灌流液 活动 NA 
视前区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在针刺镇痛中的作用
《针刺研究》1989年第1期63-64,共2页朱津民 曹小定 
我们以前曾观察到,视前区注入6-OH-DA选择性损毁儿茶酚胺神经末梢可以加强针刺镇痛作用,提示视前区儿茶酚胺可能参与针刺镇痛作用。本实验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针刺镇痛时视前区灌流液中去甲肾上腺素(NA)、多巴胺(DA)和代谢产物含...
关键词:去甲肾上腺素 针刺镇痛 视前区 高效液相色谱法 多巴胺(DA) 镇痛作用 儿茶酚胺 神经末梢 代谢产物 受体机制 灌流液 
视前区注入6-羟基多巴胺对针刺镇痛和荧光组织化学的影响
《针刺研究》1989年第1期64-65,共2页朱津民 李宽孍 曹小定 
视前区是脑内与针刺镇痛有关的结构之一。视前区含有丰富的儿茶酚胺(CA)神经末梢。本实验用6-羟基多巴胺(6-OH-DA)的化学性损毁术和甲醛诱发荧光组化法观察家兔视前区注入6-OH-DA(8μg/双侧)选择性损毁该区CA神经末梢后,对针剌镇痛的...
关键词:6-羟基多巴胺 针刺镇痛 视前区 荧光组织化学 注入 神经末梢 荧光组化法 儿茶酚胺 损毁术 化学性 
针刺镇痛与血浆亮啡肽、皮质醇含量及中医辨证的关系被引量:2
《针刺研究》1989年第1期158-158,共1页刘忠英 何莲芳 吕燕燕 王妙珍 
本文报导在针刺治疗慢性疼痛的病例中进行的观察。病例分为阳虚与非阳虚二组。针效用划表法表示。血浆亮啡肽样免疫活性物质(LEKLIS)与皮质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结果表明:1.针刺镇痛效果与血浆LEKLIS水平的变化相关(n=48,r=0.403,...
关键词:亮啡肽 针刺镇痛 中医辨证 醇含量 放射免疫法测定 免疫活性物质 血浆皮质醇 慢性疼痛 针刺治疗 镇痛效果 病例 阳虚 针刺前 针效 
四氢大麻酚镇痛及加强电针镇痛的实验研究
《针刺研究》1989年第1期159-160,共2页黄显奋 严泓渠 姜建伟 刘忠英 何晓平 
本工作拟观察四氢大麻酚(△9-THC)与针刺联合应用的镇痛作用,能否既减少前者的用量,避免剧烈的降低血压等付反应,又可以加强镇痛,延长镇痛时间,并对四氢大麻酚加强电针镇痛的机制,作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四氢大麻酚 电针镇痛 实验研究 镇痛作用 降低血压 镇痛时间 
针刺激活脑内镇痛机能系统而实现针刺镇痛被引量:9
《针刺研究》1989年第1期199-202,共4页曹小定 
自1964年底以来,我们坚持基础与临康结合,进行神经生理、神经药理、神经形态和神经生化等多学科综合研究,结果表明针刺穴位的传入冲动沿着痛、温觉传导途径(脊髓腹外侧索)上行到脑,激活了脑内镇痛机能系统,引起边缘系统的某些结构...
关键词:针刺镇痛 激活 机能 脑内 下行抑制系统 神经生理 神经药理 综合研究 神经生化 神经形态 传入冲动 针刺穴位 腹外侧索 传导途径 递质系统 内阿片肽 边缘系统 多学科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