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美术馆

作品数:308被引量:138H指数:4
导出分析报告
发文作者:王绍强周善怡王嘉王海樱蔡涛更多>>
发文领域:艺术文化科学历史地理建筑科学更多>>
发文主题:美术馆策展人展览当代艺术艺术家更多>>
发文期刊:更多>>
所获基金: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项目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机构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企业内部控制建设现状与加速推进优化策略
《现代企业》2025年第3期54-56,共3页王莲花 
随着一系列法规制度的正式颁布,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为提高风险防控能力,各企业、行政事业单位、小企业纷纷加入内部控制建设行列。由于缺乏良好的运行环境、完善的控制制度、健全的控制体系,内部控制建设初期必然存...
关键词:内部控制建设 内部控制制度 加速推进 小企业 信息技术 行政事业单位 全员参与 外部监督 
李金发在广州市市立美术学校的办学实践
《美术》2025年第1期74-80,共7页周善怡 
作为中国现代雕塑先驱和我国现代雕塑教育的先行者之一,李金发履职广州市市立美术学校校长的办学实践鲜为人知,未获学界充分关注。本文通过新材料的发掘和亲历者的口述,重点从李金发出任校长的因缘探究、师资与学科构建、办学成果三个...
关键词:李金发 雕塑 广州市市立美术学校 美术教育 
论智能财务背景下的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
《品牌研究》2024年第32期0079-0081,共3页王莲花 
自从进入互联网时代,一系列新兴技术广泛应用于社会各个领域,如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等,为各行各业做出了巨大贡献。从财务管理角度来看,应用信息技术能提高财务管理的规范性及有效性,因此,越来越多的单位开始大力发展财务管理信息...
关键词:智能财务 事业单位 财务管理信息化 问题 策略 
穿越历史与未来:新中国与广东美术
《艺术市场》2024年第11期32-35,共4页王绍强 
20世纪以来,广东美术一直是中国美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广东美术馆是中国美术的重要殿堂。近年来,广东美术馆系统梳理了广东与中国美术的辉煌成就,通过策划和推出不同主题、视角和形式的展览,对文化思潮和历史叙事做出了深度探讨,以全面...
关键词:广东美术馆 文艺工作座谈会 历史叙事 文化思潮 历史与未来 深度探讨 系统梳理 美术 
温度与共鸣:美术馆展览的主体性建构与社会互通
《美术观察》2024年第9期18-21,共4页王绍强 
本文旨在探讨现代美术馆展览中主体性建构的重要性及其与社会互动的融合。通过对今年举办的广州设计三年展“有温度的存在”进行分析,揭示了展览如何通过策展理念、展品选择、空间设计和文本解说等方面来传达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和人文价...
关键词:展览主体性 策展理念 文化共鸣 社会互动 现当代美术馆 
王绍强 白鹅潭大湾区艺术中心,空前体量带来更多挑战与机遇
《收藏.拍卖》2024年第3期54-59,共6页朱绍杰 曾睿洁  
集广东美术馆、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广东文学馆于一体的白鹅潭大湾区艺术中心(以下简称艺术中心)5月起已正式向公众开放。这艘“文化巨轮”以其独特而充满美感的建筑设计,一跃成为广州新晋的热门打卡点。新馆开放之际,广东美术馆...
关键词:建筑设计 广东美术馆 美术展览 非物质文化遗产 白鹅潭 文学馆 名家名作 挑战与机遇 
20世纪30年代中期广州市美的结社与出版研究
《美术界》2023年第10期92-93,共2页周善怡 
20世纪30年代中期,李研山执掌广州市立美术学校期间,参照他就读北大时蔡元培校长倡导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理念,社团活动丰富多彩,校园气氛活跃。而这段被称为广州市美“黄金时代”的时期,校史中结社与出版的情况却鲜有系统论...
关键词:现代版画会 现代版画 美术 国画特刊 规章汇编 
“念念迁流一一风景的图像变迁与当代转向”展览前言
《画界》2023年第5期14-19,共6页王绍强 
“念念迁流——风景的图像变迁与当代转向”展于7月25日至8月27日在广东美术馆举办。作为人类迷恋的观赏对象和艺术家钟爱的创作题材,“风景”经历过一个从自然风光到抒情意象再到人造景观的转变,到了当代,数字化技术让AI图像、虚拟风...
关键词:媒介形式 数字化技术 广东美术馆 人造景观 当代转向 自然风光 风景 创作题材 
双重身份视角下的跨界转型——李研山出任广州市立美术学校校长的历史因缘探究被引量:1
《中国美术》2023年第5期120-122,共3页周善怡 
20世纪早期,中国南方第一所公立美术学校——广州市立美术学校的创立,为华南地区美术教育事业的开启与发展奠定了基础。在研究1932至1936年广州市立美术学校校史的过程中,笔者发现了几个关键且有趣的问题:李研山毕业于北京大学法政科,...
关键词:广州市立美术学校 李研山 北京大学 跨界 传统 
敏行山水间 写真造境时——李国华的写生创作之路
《书画艺术》2023年第4期78-86,共9页周善怡 
李国华通过七十多年的实践,将传统笔墨结合自然景观,以写生带动创作,写真造境,其作品于岁月流转中逐渐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深刻反映各个地域不同地质地貌的新特质,从另一个角度去传释了中国画不断革新求变的内涵,延伸了岭南画派将写生与创...
关键词:敏于行 写生 “五力” 地质地貌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