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级集合

作品数:167被引量:161H指数:7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艺术文化科学更多>>
相关作者:王中余郑艳丽高畅秦庆昆童忠良更多>>
相关机构:上海音乐学院武汉音乐学院四川音乐学院沈阳音乐学院更多>>
相关期刊:《滁州学院学报》《人民音乐》《中国音乐》《中国民族博览》更多>>
相关基金:四川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四川省教育厅资助科研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霍英东基金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音级集合理论的比较研究——以五部后调性理论著作为例
《当代音乐》2025年第3期110-112,共3页马建 
民族民间音乐舞蹈研究中心项目(MYYB2022-21)。
音级集合理论在中国已有四十余年的发展历程。从早期的译介到近期国内学者专家撰写的论著,都对该理论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本文以五部后调性理论著作中的音级集合理论为切入点,通过比较与述评的方式类比其共性与差...
关键词:音级集合 后调性 比较 标准序 原型 
音级集合的结构功能——以韦伯恩、贝尔格两首自由无调性作品为例
《当代音乐》2025年第2期127-129,共3页辛佳营 庄锦龙 毕崧 
自从阿伦·福特的音级集合理论传入中国后,该理论在研究和创作上的应用较为广泛,随之产生了关于音级集合理论作为一种分析方法应如何应用在作品分析中的讨论。本文运用音级集合理论分析两个新维也纳乐派早期自由无调性作品——韦伯恩《...
关键词:音级集合 结构功能 《五乐章弦乐四重奏》 《四首歌曲》 
集合特性在卡列为·阿霍音高材料中的体现--以《长笛协奏曲》第二乐章为例
《民族音乐》2024年第6期98-100,共3页张瀚升 
自阿伦·福特创立音级集合分析法以来,众多理论家都对其进行了探索与挖掘,集合理论逐渐成为后调性音乐中不可分割的分析方法,而将其运用至实际作品中的实践分析是对其完善与发展不可或缺的部分。以卡列为·阿霍的《长笛协奏曲》作为分...
关键词:卡列为·阿霍 音级集合 无调性音乐 
管弦乐《苗寨狂欢节》色彩和声音块探析
《音乐教育与创作》2024年第4期83-87,共5页黄泽飞 
管弦乐《苗寨狂欢节》的色彩和声音块是音乐叙述表达中的重要因素,音乐中色彩和声音块原型与变体的多次呈现,对乐思的表达产生重要意义。音块中各个音级及其关系,是构成色彩和声音块的主要因素。用现代音乐集合理论对《苗寨狂欢节》中...
关键词:《苗寨狂欢节》 色彩和声音块 音级集合 原型 变体 
山水逶迤·阴阳轮回——梁雷管弦乐作品《千山万水》“笔墨”语言研究
《音乐探索》2024年第1期57-72,共16页王卓 
从音高组织、结构逻辑和意象表达三个方面,对海外华人作曲家梁雷的大型管弦乐作品《千山万水》进行分析解读。其中音高组织分析一章,引入中国传统阴阳哲学观念,以音级集合分析方法为基础,探讨音高流动、转换间的阴阳关系变化,意在突出...
关键词:黄宾虹 阴阳 音级集合 大曲结构 黄金分割 笔墨 声景 
“签名动机”探赜
《当代音乐》2023年第11期185-187,共3页陈帅克 
“签名动机”是作曲家根据自己姓名设计的音名主题,在历史上受到了许多作曲家们的青睐。本文以历史上著名的“签名动机”为例,从其姓名音高对应方式、在作品中的主要叙述手法、历史意义三个角度,试图阐明“签名动机”在作品中的音高组...
关键词:签名动机 音级集合 十二音序列 
有限移位模式、音级集合理论在中国的接受研究
《黄河之声》2023年第11期68-71,共4页郑艳丽 
中国现代音乐是在中国作曲家、理论家们借鉴和吸收西方作曲技法的同时,并重中国传统音乐的挖掘和应用,以中释西,而创作出的独具中国风格的“中国乐派”。文章梳理了20世纪西方主要的两种多声技术理论:有限移位模式、音级集合理论在中国...
关键词:有限移位模式 音级集合理论 接受研究 
勋伯格《五首管弦乐》之二 《往事》之音高材料分析
《中国民族博览》2023年第8期117-119,共3页谢轶 
本文以作品的宏观结构为出发点,进而分别从声部关系、核心音级集合、调性暗示以及三个方面对作品中的音高要素及其发展变化中的内在联系进行论述。
关键词:勋伯格 音级集合 自由无调性 
中国当代艺术音乐创作之求索:作品命意社会化与创作技法现代化的有机融合——“系列”室内乐作品“悲歌—2020”创作杂感与技法提要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2023年第2期1-9,I0002,共10页范哲明 
以“系列”室内乐作品《悲歌—2020Ⅰ》与《悲歌—2020Ⅱ》之创作构思为话题,从创作观念与创作技法两个层面阐述和展示了对于中国现代艺术音乐创作的心得体会及具体应用。在创作观念方面,对于“中国特色”艺术音乐的现状做出了简要评价...
关键词:现代艺术音乐 创作观念 创作技法 现代性 核心音高组织 音级集合 
“支柱”与“灵魂”--韦伯恩《五首管弦乐曲》(Op.10)第五首分析
《黄河之声》2023年第7期30-36,共7页张震 胡磊(指导) 
本文以奥地利作曲家安东·韦伯恩(Anton Webern)在1911—1913年创作的《五首管弦乐曲》(Op.10)第五首作为研究对象;以阿伦·福特(Allen Forte)的音级集合理论为主要分析手段;以音高为主要观测点,对其他音乐要素与音高之间的关系进行归纳...
关键词:韦伯恩 《五首管弦乐曲》 音级集合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