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性电影

作品数:16被引量:46H指数:4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艺术文学更多>>
相关作者:孟君欧孟宏秦翼储双月朱萍更多>>
相关机构: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艺术研究院山东师范大学西华师范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艺术科技》《艺海》《电影文学》《电影艺术》更多>>
相关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江苏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硬性电影”“软性电影”论争与新感觉派作家“转向”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24年第1期219-232,共14页吴述桥 
2021年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中国共产党文学思想史论(1921-1949)”(项目编号:21AZD135);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种子基金培育专项(重大项目培育)“现代文学的中国话语建构研究”(项目编号:CCNU23ZZ012)的阶段性成果。
虽然与电影史常见的“围剿”叙述有所不同,以新感觉派主要作家刘呐鸥、穆时英等为代表的“软性电影”论者,的确“转向”国民党立场。电影需要庞大的文化工业体系为基础,在左翼电影的蓬勃发展遭到国民党政府残酷打压之际,“软性电影”论...
关键词:新感觉派 左翼 硬性电影 软性电影 
软性电影、多边改写和世界主义——刘呐鸥的上海电影《永远的微笑》被引量:1
《上海文化》2021年第4期46-54,118,共10页乐桓宇 
《永远的微笑》是一部1937年上映的上海电影,剧本由刘呐鸥撰写。本文从两个部分对此片进行考察:第一部分,从20世纪30年代软性/硬性电影之争的讨论,进入刘呐鸥的软性电影论,验证软性电影作为一种电影创作理论在《永远的微笑》中的实践;...
关键词:刘呐鸥 《永远的微笑》 软性/硬性电影 多边改写 世界主义 
再谈“软硬电影论”
《新丝路(下旬)》2021年第3期0169-0170,共2页邓婷婷 
“软性电影”是1933年由黄嘉谟发表在《现代电影》杂志上的《硬性影片和软性影片》一文中正式提出,代表人物有刘呐鸥、穆时英等新感觉派文人,作为文学写作的延伸,他们从文学的创作借助现代传媒载体实现了向电影的转向,从而创制并实践了...
关键词:软性电影 硬性电影 论争 
细读1930年代中期的“软硬”之争被引量:1
《电影文学》2020年第13期107-114,共8页朱萍 
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左翼’影评:基于影像的主流意识形态建构(1932—1937)”(项目编号:2019SJA0420)阶段性成果;南京晓庄学院高层次培育项目“‘认同’与反思:重估中国早期电影批评(1897—1937)”(项目编号:2017NXY08)阶段性成果。
自1933年12月黄嘉谟在《现代电影》抛出“软性电影”口号后,左翼影评人与软性电影论者进行了长达三年半左右的论战。这场所谓的“软硬”之争,实际并非“软”和“硬”之间的争论,而是“软”与“非软”之间的争论。双方就电影的“艺术性...
关键词:左翼影评人 软性电影论者 硬性电影论者 意识形态争夺 
“软硬电影”之争的文化阐释被引量:1
《电影文学》2018年第18期24-26,共3页刘昊 
辽宁省社科规划项目"社会热点事件新媒体传播形成机制实证研究"(项目编号:L15CXW001)的研究成果
20世纪30年代的"软硬电影"之争是中国电影理论界出现最早、持续最久、影响最大的一次理论问题论争,是左翼文艺家向电影领域进军后,遭遇的一场十分激烈的电影理论论战。想要对这场论争进行客观检视和全面梳理,就必须从双方论争的社会语...
关键词:20世纪30年代 软性电影 硬性电影 左翼 电影批评 
软性电影——海派文人的反左翼战争
《艺术科技》2016年第12期108-,共1页张汉梁 
20世纪30年代在上海电影界和文艺界发生的关于"软性电影"与"硬性电影"的论战,起因实则是左翼影评小组对于电影功能和技法等方面的言论垄断,引起了文坛"新感觉派"作家刘呐鸥、穆时英和黄嘉谟等人的不满。他们针对左翼的理论,提出了电影...
关键词:软性电影 硬性电影 左翼 
纯粹的现代电影艺术——从《影片艺术论》看刘呐鸥的电影观念
《四川戏剧》2013年第10期151-154,共4页刘一瑾 
20世纪30年代新感觉派代表作家刘呐鸥深受欧美现代电影拍摄技巧的影响,主张电影的纯粹性,还原电影艺术本质。作为一种新兴的艺术样式,电影在当时发展尚未臻善,而对电影这项艺术本体的探索自然要远远超越对其他艺术形式的移植与沿袭。刘...
关键词:刘呐鸥 硬性电影 软性电影 
对电影“软硬之争”的再认识被引量:4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2013年第3期165-170,共6页秦翼 
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四十年代电影与中国传统美学"(项目编号:2012SJD760017);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民国喜剧电影研究"(项目编号:11YJC760063)阶段性成果
本文从历史事实出发,对集中于1933年前后的电影"硬性"与"软性"之争进行再认识,分析"软性论"出现的真实历史背景,揭示"软性论"除以往被强调的意识形态之争背后艺术的、商业的论证立场,及"软硬之争"最终导致的抗战前电影的创作格局变化与...
关键词:硬性电影论 软性电影论 创作实践 
纸上硝烟:《现代电影》发起的“软硬论战”被引量:2
《浙江社会科学》2012年第12期126-131,163-164,共6页储双月 
作为"软性电影论者"进攻左翼电影理论的阵地,《现代电影》杂志长期遭受主流政治的压抑和遮蔽。今日重读《现代电影》,不仅能够让我们从另一角度来理解20世纪30年代"软硬论战"涉及的艺术与政治、内容与形式的关系问题,还可以捕捉当时的...
关键词:软性电影 硬性电影 意识形态 大众化 摩登 
吴村创作个案分析及“软性电影”与“硬性电影”论争再评价被引量:4
《电影艺术》2012年第4期136-143,共8页张煊 
吴村电影作品之二元文化特征—思想倾向上与左翼电影接近;艺术观念上与"软性电影"论者契合;吴村与"软性电影"论者合作之隐衷;吴村惨死及悲剧之反省。"软性电影"与"硬性电影"论争双方主要观点缕述,这场论争的电影文化背景。左翼电影再认识。
关键词:左翼电影 吴村 个案分析 评价 创作 思想倾向 文化特征 电影作品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