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性电影

作品数:65被引量:121H指数:7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艺术文学更多>>
相关作者:陈犀禾丁亚平周仲谋孟君汪朝光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艺术研究院北京大学上海大学复旦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电影新作》《美与时代(美学)(下)》《艺术界》《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更多>>
相关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江苏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民国电影中的摩登女郎形象生产机制研究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24年第6期117-128,共12页狄丰琳 
在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有着不同意识形态和价值理念的知识分子将摩登女郎的形象引入电影领域,借此实践着文化和意识形态合法化过程。奉行官方意识形态的影人企图通过摩登女郎形象,呼吁旧有道德秩序的重建与价值观念的合理回归,以此巩固...
关键词:摩登女郎 生产机制 官方政策 左翼电影 软性电影 
现实基底、革命想象与影像本体意识——唐纳的电影批评与理论研究
《电影评介》2024年第5期1-7,共7页丁亚平 张曼君 
20世纪30年代,党的“电影小组”和“影评人小组”在多位左翼电影人努力推动下成立。作为“影评人小组”的骨干成员,唐纳见解独到、笔锋犀利,发表了大量左翼电影文论,不仅满腔热情为创作鼓与呼,还抨击“软性电影论”者,为电影创作界树立...
关键词:左翼电影 影评人 电影批评 影像本体 西方电影理论 唐纳 软性电影论 创作界 
“硬性电影”“软性电影”论争与新感觉派作家“转向”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24年第1期219-232,共14页吴述桥 
2021年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中国共产党文学思想史论(1921-1949)”(项目编号:21AZD135);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种子基金培育专项(重大项目培育)“现代文学的中国话语建构研究”(项目编号:CCNU23ZZ012)的阶段性成果。
虽然与电影史常见的“围剿”叙述有所不同,以新感觉派主要作家刘呐鸥、穆时英等为代表的“软性电影”论者,的确“转向”国民党立场。电影需要庞大的文化工业体系为基础,在左翼电影的蓬勃发展遭到国民党政府残酷打压之际,“软性电影”论...
关键词:新感觉派 左翼 硬性电影 软性电影 
上海《晨报》上的刘呐鸥、穆时英集外文
《中州大学学报》2022年第6期1-6,共6页杨新宇 
2019年度教育部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料编年整理与研究”(19JZD037)。
20世纪30年代上海《晨报》的《晨曦》和《每日电影》副刊,是产生过一定影响的文学和电影副刊,但学界对它们还没有进行系统的整理和研究,其上刊载过不少有价值的文章,是颇为重要的文献,其中就有为《刘呐鸥全集》《刘呐鸥全集·增补集》...
关键词:上海《晨报》 《刘呐鸥全集》 《穆时英全集》 集外文 软性电影 
感知多重奏:1930年代中国电影的感知结构(1930—1937)
《文化学刊》2021年第12期99-103,共5页邢雁冰 
20世纪30年代,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之间角力不断,电影作为当时的新媒介,成为各政治派系、各艺术主张争夺的新场域。本文以电影史为主要取径,以时间为轴线,透过对1930至1937年电影的类型建构与分析,探究其间多重性与异质性的由来,了解什...
关键词:感知结构 国防电影 软性电影 左翼电影 传统电影 
从“软性电影”论中的“机械要素”看都市电影意象的呈现
《江科学术研究》2021年第4期90-94,共5页王希楠 
20世纪30年代“左翼电影”和“软性电影论”之争,一直为电影研究者津津乐道,左翼电影在创作实绩和历史评价方面都取得了胜利。但是,细审软性电影论的艺术主张,其中不乏深刻之处,由于其代表人物大多数是新小说派的文人,他们对于现代都市...
关键词:软性电影 机械要素 都市电影 
浅谈“软性电影论”
《语文教学通讯》2021年第36期86-88,共3页张子佩 
"软性电影论"是诞生于20世纪30年代的文艺思潮,因其观点与时代导向相违背而受到批判。但从历史的眼光来看,"软性电影论"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和积极意义。引入"软性电影论"形成的社会背景,对其主要观点进行梳理和分析,并结合多部影片,着重...
关键词:中国电影 “软性电影论” 电影理论与批评 
软性电影、多边改写和世界主义——刘呐鸥的上海电影《永远的微笑》被引量:1
《上海文化》2021年第4期46-54,118,共10页乐桓宇 
《永远的微笑》是一部1937年上映的上海电影,剧本由刘呐鸥撰写。本文从两个部分对此片进行考察:第一部分,从20世纪30年代软性/硬性电影之争的讨论,进入刘呐鸥的软性电影论,验证软性电影作为一种电影创作理论在《永远的微笑》中的实践;...
关键词:刘呐鸥 《永远的微笑》 软性/硬性电影 多边改写 世界主义 
再谈“软硬电影论”
《新丝路(下旬)》2021年第3期0169-0170,共2页邓婷婷 
“软性电影”是1933年由黄嘉谟发表在《现代电影》杂志上的《硬性影片和软性影片》一文中正式提出,代表人物有刘呐鸥、穆时英等新感觉派文人,作为文学写作的延伸,他们从文学的创作借助现代传媒载体实现了向电影的转向,从而创制并实践了...
关键词:软性电影 硬性电影 论争 
细读1930年代中期的“软硬”之争被引量:1
《电影文学》2020年第13期107-114,共8页朱萍 
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左翼’影评:基于影像的主流意识形态建构(1932—1937)”(项目编号:2019SJA0420)阶段性成果;南京晓庄学院高层次培育项目“‘认同’与反思:重估中国早期电影批评(1897—1937)”(项目编号:2017NXY08)阶段性成果。
自1933年12月黄嘉谟在《现代电影》抛出“软性电影”口号后,左翼影评人与软性电影论者进行了长达三年半左右的论战。这场所谓的“软硬”之争,实际并非“软”和“硬”之间的争论,而是“软”与“非软”之间的争论。双方就电影的“艺术性...
关键词:左翼影评人 软性电影论者 硬性电影论者 意识形态争夺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