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典

作品数:1243被引量:351H指数:8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语言文字文学更多>>
相关作者:李广李金坤黄冬丽郭克晴郭丽更多>>
相关机构:北京市计量检测科学院邯郸学院河北工程大学河北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更多>>
相关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河北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选择条件:
  •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x
条 记 录,以下是1-8
视图:
排序:
“阿堵”的前世今生
《语言学论丛》2022年第3期41-53,共13页朱冠明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佛典语言的中国化”(20&ZD304)成果。
“阿堵”一词来源于近指代词“是”与前缀“阿”的组合,是个北方口语词而由北人南渡带到江左,见于晋宋间。唐宋时期常常作为语典在诗文中使用,成为一个典型的书面语词。宋元时常见的口语词“元底”是来自古突厥语的借词,与“阿堵”无关...
关键词:阿堵 兀底 语典 口语化 
深度翻译视角下汉语典故的翻译——以《书谱》中的典故翻译为例被引量:3
《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5期620-624,共5页顾毅 王振威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14BYY020)
从深度翻译的视角,探讨唐代孙过庭书论典籍《书谱》中典故的翻译。通过对孙大雨,张充和与毕罗译本的对比分析,看出由于不同的翻译目的,三译者对原文中的典故都或隐或显进行了不同形式的深度翻译,对文化阐释的深度也不同。认为典故承载...
关键词:《书谱》 汉语典故 深度翻译 
典象的迷宫与易代之际的文学表达——论阮籍《咏怀诗》的互文本性被引量:2
《北方论丛》2018年第3期70-73,共4页李振峰 
2014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第二批)"易代之际文学思想研究"(14ZDB073)
阮籍的《咏怀诗》是心灵内指性和象征性的文学作品,在创作过程中,《咏怀诗》大量使用包括"语典"和"事典"在内的"典象",这些"典象"来源于先代的文学文本、历史文本和哲学文本,构成了《咏怀诗》的第二艺术世界,与其存在"互文本"的指称关系...
关键词:典象 语典 事典 易代之际 
熟语辞书释义探略——以《现汉》《语典》释义对比为例
《南开语言学刊》2017年第2期126-130,共5页刘静静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古白话词汇研究”(13BYY107)的支持
文章对《现代汉语词典》和《新华语典》熟语释义情况进行对比梳理,以A、B音序下该两部辞书所收成语、惯用语条目为例,探讨了熟语辞书释义提示词的使用、释义义项设立及排序、释义元语言准确性等相关问题。
关键词:熟语释义 《现代汉语词典》 《新华语典》 
唐代诗人对《风》《骚》语典接受之管窥被引量:1
《阅江学刊》2015年第6期111-119,共9页李金坤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项目"风骚诗脉与唐诗精神"(13FZW010)
唐代诗人熟谙《风》《骚》中的词语、语句及典故,在诗歌创作过程中常加引用,成为诗歌的有机组成部分。唐代诗人在引用《诗经》"飞蓬""黍离""甘棠"与《楚辞》"摇落""惆怅""木叶"等语典时,既保存了它们的本质意义,又渗入了时代色彩与作者...
关键词:唐代诗人 风骚语典 接受审美 
唐代诗人对《风》《骚》语典接受之管窥被引量:2
《唐都学刊》2014年第6期49-55,共7页李金坤 
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风骚诗脉与唐诗精神(13FZW010)阶段性成果之一
唐代诗人熟谙《风》《骚》中的词语、语句及典故,在诗歌创作过程常常会为诗人所接受,成为自己诗歌的有机组成部分,从而发挥文学的积极作用。大凡唐代诗人,没有一个未受过《风》《骚》精神的熏陶。在他们的诗作中,人们总是可以或多或少...
关键词:唐代诗人 风骚语典 接受审美 
唐代诗人对《风》《骚》语典接受之管窥
《毕节学院学报(综合版)》2014年第7期78-85,共8页李金坤 
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风骚诗脉与唐诗精神"段性成果之一。项目编号:13FZW010
唐代诗人谙熟《风》《骚》中的词语、语句及典故,在诗歌创作过程中常常会为诗人所接受,成为自己诗歌的有机组成部分,从而发挥文学的积极作用。大凡唐代诗人,没有一个未受过《风》、《骚》精神的熏陶。在他们的诗作中,人们总是可以或多...
关键词:唐代诗人 风骚语典 接受审美 
柳下惠“坐怀不乱”与经典的重构
《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14年第2期64-68,共5页张甲子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秦汉国家建构与中国文学格局之初成"(12BZW059)
被孟子誉为"圣之和者"的柳下惠受到后世儒家的大力推崇,"坐怀不乱"故事的广为流传,更是将他塑造成一位道德完人。然仔细分析典籍记载,从孔孟对其的赞许,到《毛传》的传说故事,再至《孔子家语》中的基本定型,佛教典籍内的短暂征引,最后...
关键词:中国古代文学 柳下惠 坐怀不乱 伦理道德典范 成语典故 经典重构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