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救赎

作品数:60被引量:64H指数:4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文学更多>>
相关作者:张福贵胡慧雷蒙岳筱宁岳丽更多>>
相关机构:吉林大学河南师范大学杭州师范大学中国作家协会更多>>
相关期刊:更多>>
相关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江苏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失落”空间与道德救赎——论双雪涛、班宇、郑执的铁西叙事
《文艺争鸣》2024年第10期139-144,共6页李畅 
2021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文化记忆视域下新世纪文学的东北叙事研究”(项目编号:21BZW154)的阶段性成果。
近年来,围绕“80后”东北籍作家双雪涛、班宇、郑执具有“高密度‘同质性’”(1)写作现象的诸多讨论,早已构成了当代文坛不可忽视的文学事件。当地文宣机构、文学评论界和大众文化领域陆续引发了“铁西三剑客”“东北文艺复兴”“新东...
关键词:文学事件 东北文学 叙事构建 寓言性 众声喧哗 道德救赎 文本细读 精神内核 
文明对话是对西方与世界的道德救赎
《时代邮刊》2024年第13期40-41,共2页田飞龙 
2024年6月10日是全球第一个“文明对话国际日”。这个日子,由第78届联合国大会在6月7日协商一致通过决议设定。这一决议则是由中国倡议的。如何实现“永久和平”是康德的最终哲学理想和政治期望,也是联合国体制的本质追求。但人类从康...
关键词:文明对话 全体人类 协商一致 联合国大会 国际联盟 永久和平 本质追求 团结一致 
写罢《坐看云起》,我愈加怀疑自己
《博览群书》2023年第5期57-58,共2页王志清 
王维“三十二相”,将王维比喻成佛,比喻成神。说其“诗佛”,应该也是有神通广大的意思。王维追求人格的完美,禅与儒道同修,而融儒释道三教的道德原理和人伦规范,在享受生活的同时达到自省内悟的修行目的,非常专注于自觉人性和心理本体...
关键词:三十二相 诗佛 道德救赎 儒释道三教 道德原理 王维 比喻 人伦规范 
两次抉择
《雪莲》2021年第3期76-80,共5页夏木 
幽暗的觉醒时代正悄然来临从《气球》开始,万玛才旦影片中道德救赎的力道开始淡出,他暂时关上了自己与自己较真儿的那扇门,代之而起的是一种“风吹尽”式的悲剧意识.他开始演绎危机重重的生活本质,开始讲述人类普遍的悲剧命运。
关键词:道德救赎 万玛才旦 《气球》 
黄河文化的形象演绎与精神生态的道德救赎—评李佩甫长篇新作《河洛图》被引量:4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2020年第4期110-117,共8页马治军 
塑造中原人物,演绎城乡故事,展示文化精神,寄寓道德理想,是李佩甫一贯秉承和坚守的文学创作精神.长篇新作《河洛图》,凸显了《无边无际的早晨》集中体现的"道德评判"基调,渗透了《生命册》对于人生的精神生态叩问;以民间视角营造神秘氛...
关键词:李佩甫 《河洛图》 黄河文化 演绎 精神生态 
“华莱坞”电影之亚洲镜像:日本电影中的生命困境与自我救赎——从《怒》谈起被引量:1
《现代视听》2019年第5期58-61,共4页邱戈 
'华莱坞'作为一种新的理论和实践引起了很多研究者的关注,这种充满雄心和开创精神的华属电影探索首先应该在亚洲电影中发现新的可能性和自我镜像,日本电影为我们提供了最佳的参照系。我们往往惊讶于日本电影从内容到形式上呈现出的狂野...
关键词:华莱坞 日本电影 《怒》 生命困境 道德救赎 
透视破镜里的父亲群像——对小说《追风筝的人》中父亲形象的分析
《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9年第3期39-40,共2页陆雨菲 
在阿富汗这样战乱频仍的国家,父亲在家庭和社会中都是最中坚的力量。卡勒德·胡赛尼通过小说《追风筝的人》从男权世界里上层阶级父亲的威严、男权世界里底层阶级父亲的光芒、移民道路上父亲的挣扎三个方面对父亲群像的刻画,为世人揭开...
关键词:父亲群像 等级社会 道德救赎 文化认同 《追风筝的人》 
对《歧路灯》戏剧矛盾性的诠释被引量:2
《汉字文化》2018年第9期45-48,共4页杜永青 
2017年度河南省高等学校优秀基层教学组织--河南师范大学新联学院汉语教研室(教高[2017]730号文件;计划编号109号)建设项目;河南师范大学新联学院科技创新团队建设计划资助项目"中原戏曲语言文化研究创新团队"(计划编号:2018-XLXYCXTD-002)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歧路灯》是一部非常复杂、非常矛盾的小说。它的内容是劝谏青年人要走读圣贤书,走科举路的正道,千万不可走吃喝嫖赌的邪路,有强烈的"卫道性"色彩,但在具体描写叙述中,却对科举制、八股文取士制,对君臣关系,对《廿四孝图》,对黑暗的官...
关键词:卫道性 质疑性 戏剧矛盾性 道德救赎 诠释 
儒商形象的成功塑造及其当代认知价值——秦简夫《东堂老》杂剧仁义道德内涵的再认识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2期100-103,共4页王璐瑶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项目"豫剧与近现代河南地方戏传承发展研究"(13BB015)的阶段性成果
伦理道德剧《东堂老》演绎于元末杂剧舞台,既折射出商人阶层在经济社会中地位的提升,也改变了以往对其"重利轻义"的道德评判。剧中对儒商李实重信然诺、挽救引导富家子弟善行义举的演绎褒奖,不仅打破了固有的重儒轻商观念,也为当下的子...
关键词:《东堂老》 儒商形象 道德救赎 悔过自新 
重返原乡:张承志、莫言与韩少功小说中的道德救赎被引量:1
《当代文坛》2017年第3期66-70,共5页米家路 原蓉洁 
本文重读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具有代表性的三篇短篇小说,分别是张承志的《黑骏马》(1982),莫言的《白狗秋千架》(1985)以及韩少功的《归去来》(1985)。通过返乡之旅的叙事想象,作者们表达了新时期追寻精神复苏与心灵治愈的社会幻想...
关键词:张承志 莫言 韩少功 还乡 创伤 道德危机 精神救赎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