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心论罪

作品数:17被引量:19H指数:3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政治法律更多>>
相关作者:高汉成俞荣根黎莲芬赵波夏莹更多>>
相关机构:西南政法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政法大学广西师范学院更多>>
相关期刊:《安阳师范学院学报》《内江师范学院学报》《法制与社会(旬刊)》《人大法律评论》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经义原则”还是“权变思维”:董仲舒春秋决狱司法功能重述
《社会科学》2024年第9期185-192,共8页高汉成 
研究春秋决狱的学者,大都把关注焦点放在从春秋故事和微言大义中抽象出来的一些所谓的“经义原则”,认为正是这些“经义原则”转化为法律原则而成为决狱的标准和依据,但从董仲舒春秋决狱的具体案例来看,经义原则并没有成为与汉律并行或...
关键词:春秋决狱 经义原则 权变思维 原心论罪 
春秋决狱与法律解释——以董仲舒春秋决狱案例为中心的考察被引量:5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5期126-139,共14页高汉成 
根据目前存世的董仲舒春秋决狱的案例来看,董仲舒以春秋经义决狱,实际上是用儒家思想观念来分析案情、解释法律,并非传统主流意见所认为的春秋经义取代汉律成为断案的标准和法律适用的依据。而其中“原心论罪”的法律推理方式,其思想基...
关键词:董仲舒 春秋决狱 原心论罪 形式解释 实质解释 
“春秋决狱”新论——一种法文化的视角被引量:2
《人大法律评论》2018年第1期3-17,共15页武树臣 
“春秋决狱”作为中国古代刑法史的重大事件,是汉代一系列社会条件下的特殊产物。“春秋决狱”的价值方向是既维护集权君主制度又维护父系家庭秩序。“春秋决狱”所取得的成果不仅标志着古代刑法理论的进步,更重要的是开拓了成文法与适...
关键词:春秋决狱 客观归罪 原心论罪 判例 
浅议汉代原心论罪对当今司法审判的影响
《法制与社会(旬刊)》2016年第16期14-15,共2页俞丹丹 
汉代汉武帝独尊儒术,对封建法治带来的最大影响就是确立了春秋决狱的刑事审判制度,由此确立了原心定罪的审判原则。原心论罪强调行为人的主观行为对定罪量刑的重大影响,开以儒释法的先河。原心论罪产生于汉代特定的历史环境,适应了当时...
关键词:原心论罪 主观行为 定罪量刑 司法审判 
董仲舒司法思想新探被引量:1
《北方法学》2011年第6期126-131,共6页崔永东 
董仲舒根据阴阳五行的理论,系统论述了"德主刑辅"的治国方略,并对国家的司法权进行了定位,那就是辅助德教的实施并对德教加以保障;另外,司法权本身也必须受道德的制约,行使司法权力者必须有良好的道德自律能力,如此才能防止司法权变成...
关键词:董仲舒 司法思想 德主刑辅 原心论罪 
汉晋时期的“引经决狱”制度
《河南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5期17-20,共4页吕金柱 
"引经决狱"司法制度起始于汉代。从汉直到隋唐,"引经决狱"一直是古代法官审判案件的指导思想。"引经决狱"以儒家经典中的"微言大义"作为依据,其核心内容是"原心论罪"。"引经决狱"体现的司法理念和法律原则对现代社会的法律运行现状和司...
关键词:引经决狱 原心论罪 儒家思想 
论自由裁量之规制——以原心定罪与自由心证之比较为视角被引量:1
《咸宁学院学报》2010年第3期12-14,共3页黄冰 
原心论罪是汉朝春秋决狱的指导思想和司法审判制度,强调行为人的主观方面对定罪量刑的重要影响,对主观方面的认定赋予了裁断者更大的自由裁量权。近代西方所产生的自由心证制度要求法官对于各种证据的证明力享有依据自己的内心确信进行...
关键词:原心论罪 自由心证 自由裁量 
春秋决狱法律内涵的重新审视被引量:1
《贵州文史丛刊》2008年第3期20-25,共6页梁晓颖 陈艳 
形成于西汉时期的春秋决狱,是我国古代一种独特的司法裁判方式。它对中国封建法制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春秋决狱重视法律原则,注重法律的主观因素、法律的灵活性和法律适用的社会基础,它所蕴涵的司法价值和理念对我国的法治建设仍...
关键词:春秋决狱 原心论罪 亲亲相隐 法治价值 
原心论罪与自由心证被引量:1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B08期97-100,共4页燕彦伸 李觊涵 李刚 颜佳东 
内江师范学院大学生科研项目(07NSD-063)
原心论罪是我国古代司法者作为审判案件的一项制度。它强调司法者以自己的认识,根据犯罪者的犯罪动机来定罪,这就给予了司法者很大的主观能动性。近代西方所产生的自由心证制度,它要求法官对于各种证据的证明力享有依据自己的内心确信...
关键词:春秋决狱 原心论罪 自由心证 证据制度 
中国古代刑事法律与儒家伦理精神被引量:1
《云南社会科学》2008年第2期87-90,共4页高扬元 
中国古代刑事法律深受儒家思想影响,在立法、司法、执法法律意识等方面均严重依赖道德,形成了中华法系独具特色的"伦理刑法"。而从中国古代刑事立法、司法、执法以及"无讼"的刑法价值追求角度,都体现出儒家伦理精神。
关键词:引礼入法 原心论罪 执法原情 无讼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