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游

作品数:760被引量:349H指数:8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更多>>
相关作者:唐景珏王德华汤漳平李春蓉郭来喜更多>>
相关机构:北京语言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广西师范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更多>>
相关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广西特聘专家专项经费资助项目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清代江南文人远游的知识版图与心理感知——以《游草序》书写为主要例证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5年第2期140-149,共10页罗时进 王璟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清代诗史典型事件的文献考辑与研究”(项目编号:18ZDA255)的阶段性成果。
时至清代,江南重耕稼而轻商贾的情况已经改变,加之清人整个天下观与开放性与历代相比发生了重要变化,对于江南文人而言,颇为敏感于这种变化,“游”成为他们了解自然、社会和历史的一种方式,而“游草”是其游历的文学书写成果。现存“游...
关键词:清代江南 游草序 知识版图 心理感知 
乡情,永远的回味
《金秋》2025年第1期70-71,共2页程应峰 
大学毕业参加工作后,我在城里生活了三十多年,但没有哪一年春节是在城里度过的。时至今日,我依然不知道在城里过春节是怎样的情形、怎样的滋味。原因很简单,每年春节,我都必定要回乡下老家。所谓“父母在,不远游”,在我看来,春节呆在哪...
关键词:远游 乡情 春节 
来场徒步身心“减负”
《普洱》2025年第1期15-15,共1页刘谋 
游历、游学、行走、徒步、逃离、出走……无论以哪种方式,总之,身体和灵魂,总得有一个在路上。余秋雨先生用“文化苦旅”“行者无疆”把种种行走说得很丰富了,西方人杰克·凯鲁亚克也用一本《在路上》,把这事讲得透透的。但这并非现代...
关键词:《在路上》 文化苦旅 杰克·凯鲁亚克 余秋雨 游必有方 远游 游历 徒步 
光绪早中期海上印人远游东瀛与星洲现象刍议——以卫铸生为例
《西泠艺丛》2024年第12期18-33,共16页张炜羽 
自同治十年(1871)清廷与日本签署《中日修好条规》之后,从上海赴日公干、考察或观光游历者不乏其人,由此开启了近代中日文人汉诗酬唱与书画篆刻创作交流的新篇章。海上印人卫铸生工诗文,善书刻,为广结翰墨之缘,曾三渡东瀛(今日本),名利...
关键词:卫铸生 东瀛 新加坡 诗歌 书法 篆刻 
江南文化与徐迟(下)--青春与远游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24年第12期137-176,共40页李丹梦 
一致敬,“青春”!徐迟原名徐商寿,是家中长子,排行第四。他八岁丧父,父亲徐一冰早年留学日本学习体育,接受了西方空想社会主义思想。他晚来得子(徐迟小名“迟宝”,即迟来的儿子),一高兴遂将家产全部变卖,在南浔镇办起了一所贫儿教养院,...
关键词:徐迟 西洋音乐 力比多 铜管乐队 留学日本 一所 贫儿 南浔镇 
别有天地
《小学阅读指南(高年级版)》2024年第11期71-71,共1页
李白年轻的时候爱好剑术,善于作诗。25岁那年,他身佩宝剑离开故乡,出外远游。几年间,他游历了现今的湖南、湖北、江苏、浙江等许多地方,社会生活体验颇多。李白才华出众,抱负远大,渴望为国效力。41岁那一年,李白受唐玄宗召见,以为这一...
关键词:追求享乐 才华出众 歌功颂德 御用文人 高力士 李林甫 远游 唐玄宗 
浪漫的送别
《当代学生》2024年第22期30-31,共2页毕伟玉  
开元十二年(724)秋天(另一说为开元十三年春),二十四岁的李白仗剑出川,辞亲远游。他沿水路乘船而下,在奔赴荆门途中,写下《渡荆门送别》这首诗。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冷故乡水,万...
关键词:开元十三年 送别 远游 李白 荆门 
流放与赦归的心路之旅
《十几岁》2024年第31期50-50,共1页曹勇 
这首诗是李白流放途中、遇赦返回之时所作。我们说起李白,似乎总会想到“浪漫”“飘逸”“自由”等词语。然而,就是这样一位不羁的诗仙,一生都困于各种苦难之中。李白离开故土,“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内心一直有着远大的政治抱负,渴望...
关键词:玉真公主 政治抱负 翰林院 李白 远游 诗仙 流放 献诗 
父母在,同远游
《中国老年》2024年第21期52-53,共2页华敏 
每个季度末,是我们瑞康里老邻居聚会的日子。阳光映照在长林家的前楼上,喝着裳裳升腾的香茶,大伙相互探听各自父母的境况。这种心情是自然的,我们已步人老年,看着我们长大的阿姨、叔叔和伯伯现在都是毫老人,身体状况也是一年不如一年。
关键词:瑞康 身体状况  
一场亦真亦幻的精神远游——《桃花源记》解读
《名作欣赏(评论版)(中旬)》2024年第10期105-107,共3页孙倩 
在魏晋南北朝这个文学自觉的时代,小说大量出现,文学开始追求更具有想象力的表达,同时受到中国史官传统“实录精神”的影响,《桃花源记》呈现了亦幻亦真的独特审美风貌。在《桃花源记》中,陶渊明进行了大胆的虚构,想象了一个纯净美好的...
关键词:文学自觉 虚构 真实 艺术真实 真诚自然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