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二奎

作品数:100被引量:49H指数:3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艺术历史地理更多>>
相关作者:任荣海震杨连启武翠娟赵轶峰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艺术研究院淮北师范大学中国戏曲学院东南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中华文化画报》《中国古代小说戏剧研究丛刊》《文化艺术研究》《河北画报》更多>>
相关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选择条件:
  • 期刊=中国京剧x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余三胜籍贯、成名年代与艺术成就综论——兼及程长庚、张二奎
《中国京剧》2024年第5期33-39,共7页王灵均 
一、余三胜的籍贯问题刍议2023年5月,受安徽省潜山市文友赵方剑(第十二届安徽省政协委员)的邀请,笔者去潜山实地寻访考察程长庚故居。期间,受到潜山市文化馆陈立民馆长、潜山市博物馆涂爱华馆长、潜山市文联韩久安主席的热情接待。韩久...
关键词:余三胜 安徽省政协 张二奎 潜山 陈立民 籍贯 
从谭鑫培看余三胜对京剧的贡献
《中国京剧》2024年第2期19-25,共7页汪人元 
若论余三胜对京剧艺术的贡献,仅仅从他在京剧形成初期,与程长庚、张二奎齐名,被同称为三鼎甲,由此享誉剧坛、扬名于世这一条,便足见他的地位和价值了。对于这样一位活跃于清代道光年间的艺人,史料文献的记录还是相当稀薄的,更缺乏曲谱...
关键词:余三胜 谭鑫培 张二奎 史料文献 程长庚 京剧艺术 三鼎甲 地位和价值 
余紫云生平、演剧及相关问题谫论
《中国京剧》2023年第10期22-28,共7页谢雍君 
在京剧史上,余三胜、余紫云和余叔岩值得大书特书。作为梨园世家,余氏传承了三代,不算久远,但余家三代所取得的成就、地位和影响,是其他世家所不能比拟的。祖父余三胜对京剧艺术的形成做出重大贡献,与程长庚、张二奎并誉为京剧老生“前...
关键词:余叔岩 余三胜 梨园世家 余紫云 张二奎 旦行 花衫 重量级人物 
水乳交融的余、谭艺术
《中国京剧》2023年第9期29-33,共5页谭孝曾 
余家和谭家是几代的世交,既有艺术上的传承,又有私下生活上的交往。我们和余家都是湖北人,余三胜老先生是湖北罗田人,谭家祖籍是湖北江夏。春台班进京为乾隆庆寿,结束以后作为“四大徽班”之一留在北京。为了生存,为了能够和北京的观众...
关键词:余三胜 四大徽班 张二奎 春台班 程长庚 三鼎甲 水乳交融 
清末京剧花脸唱腔研究——以何桂山、穆凤山为代表
《中国京剧》2021年第12期50-55,共6页马骏 
清代末年是京剧形成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涌现了许多艺人,为京剧的形成和发展做了重要的贡献。以"老生前三杰"(程长庚、余三胜、张二奎)为代表的第一代京剧艺人的出现,标志着京剧时代的到来。其后以"四大名旦"为代表的旦行艺术家的崛起,...
关键词:四大名旦 京剧唱腔 余三胜 张二奎 旦行 何桂山 穆凤山 京剧发展 
《顺天时报》京剧旧闻
《中国京剧》2021年第1期44-45,共2页陈志明(摘编) 
张鸣才在上海病故高庆奎缺一帮手张鸣才为已故奎派鼻祖张二奎之嫡孙,鸣盛和科班出身,与李鸣玉为师兄弟,坐科时名不彰,自高庆奎约其配戏以来声誉日隆,与张春彦皆硬里子老生之出色人才。张鸣才之弃世非但剧界失一良材,即高庆奎亦失去一良...
关键词:高庆奎 张二奎 奎派 张鸣 声誉日隆 《七擒孟获》 《顺天时报》 京剧 
民营剧团的艰难起步
《中国京剧》2011年第12期61-63,共3页邓小秋 
一、呼唤形成名角“个体户”与“班底” 过去的戏血演员,基本上都是“个体演员”。以京剧为例,从最早的程长庚、张二奎、余三胜开始,到梅、尚、程、苟“四大名旦”,都是属于“单干”。他们或自组剧团,或以“个体户”的身份参加“...
关键词:民营剧团 “四大名旦” 个体户 民营企业 自负盈亏 自给自足 张二奎 演员 
行当·流派·人物——京剧奚派老生演员王小蝉的表演艺术
《中国京剧》2011年第5期10-12,共3页郑传寅 
王小蝉表演艺术的渊源 京剧最终战胜雅部而成为剧坛盟主,首先得力于老生行当的崛起。余三胜、张二奎、程长庚并称为“老生三杰”,他们创造了雄壮激越、气势如虹的京剧老生行当,“天风海涛”般的老生唱腔,唱出了剧变时代人民的心声...
关键词:老生演员 表演艺术 京剧 行当 人物 流派  张二奎 
张二奎卒于咸丰十年之不确
《中国京剧》2007年第3期28-28,共1页王政尧 
张二奎是我国京剧发展史上老“三鼎甲”之一,同时,他还是票友下海后成为京剧大师的第一人。著名京胡演奏家徐兰沅评价他说:“当年人们称京腔大戏字正腔圆即指张(二奎)而言。他有着宽洪浑厚的嗓子和潇洒飘逸的风度。”世称奎派。后来的...
关键词:张二奎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 升平署 昆腔 双奎 京剧 昆山腔 声腔 平剧 戏曲 咸丰十年 同治三年 
张二奎、刘赶三的崛起,是京剧形成的重要标志
《中国京剧》2003年第10期25-25,共1页李萍 蒋民 
我们有个观点,即:在京剧形成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戏班子是安徽三庆班,最关键性的人物有四个——程长庚、余三胜、张二奎、刘赶三,而后两个人更是京剧形成的标志性人物。
关键词:张二奎 刘赶三 京剧 表演艺术家 演唱艺术 表演艺术 丑角艺术 艺术形象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