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山腔

作品数:350被引量:290H指数:7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艺术文学更多>>
相关作者:杨瑞庆徐宏图俞为民周秦吴新雷更多>>
相关机构:南京大学中国艺术研究院昆山市文化馆苏州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更多>>
相关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江苏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三反语”和“正声”之谜
《文史杂志》2024年第4期71-75,共5页杨瑞庆 
安史之乱后,唐宫名伶黄幡绰移居江苏昆山信义(今正仪)传艺。待到邑人南宋龚明之在世时,便在《中吴纪闻》中留下了黄幡绰“村人皆善滑稽,及能作三反语”的记载;明嘉靖年间魏良辅从今南昌移居昆山改良昆山腔后,则在《南词引正》里留下“...
关键词:龚明之 魏良辅 雅言 信义 昆山腔 
昆曲在当代的继承与发展
《剧影月报》2024年第4期81-82,共2页束良 
昆曲发源于昆山,由昆山腔发展而来。根据现有的资料分析,早在北宋时期就有了昆山腔的雏形,经过南宋、元明两代的发展,形成了曲牌丰富、音韵和谐的曲牌体戏曲形式。到了明代,以弋阳腔和昆腔为基础,吸收当地民间音乐与戏曲元素,逐步形成...
关键词:戏曲形式 民间音乐 戏曲元素 曲牌体 昆山腔 昆曲 弋阳腔 委婉细腻 
探寻昆山腔的发展轨迹
《戏剧文学》2024年第6期79-85,共7页杨瑞庆 
昆山腔发展史在不断地被挖掘着、探寻着、考证着、完善着。在魏良辅撰写的《南词引正》中,提出了昆山千灯顾坚率先创立昆山腔的观点,又披露了在他大致六百多年之前,由唐宫名伶黄幡绰在昆山正仪传播雅韵的史料。但是,长期以来曲坛上对这...
关键词:昆山腔 顾坚 黄幡绰 魏良辅 
昆曲故乡的昆曲盛事
《群文天地》2024年第3期30-35,共6页杨瑞庆 
昆曲的历史源远流长,它是从昆山腔一路走来的古老剧种。只要回顾漫长且曲折的昆曲史,就会被在昆山这块风水宝地上前赴后继的曲家们,为昆腔的脱颖而出、昆曲的称雄戏坛、昆剧的一鸣惊人,作出不可磨灭贡献而感动。
关键词:古老剧种 昆曲 昆山腔 风水宝地 感动 
《牡丹亭》
《少儿国学》2024年第9期44-45,共2页许逸亭 
昆曲,又称昆剧、昆腔、昆山腔。元末明初,南戏流经昆山一带,与当地的音乐、歌舞、语言结合而生成了一种新的声腔剧种,经昆山艺人改进,明初有了昆山腔之称。明嘉靖年间,艺术家结合北曲演唱艺术,对昆山腔进行改进,建立了“水磨调”的昆腔...
关键词:中国传统戏剧 演唱艺术 昆山腔 《牡丹亭》 元末明初 水磨调 明嘉靖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昆曲
《小猕猴(学习画刊)》2024年第8期F0003-F0003,共1页
昆曲,也叫“昆山腔”或“昆腔”,是中国古老的戏曲声腔、剧种,现在又被称为“昆剧”。昆曲是汉族传统戏曲中最古老的剧种之一;也是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艺术,是戏曲艺术中的珍品,被称为戏曲百花园中的一朵“兰花”。明代音乐以戏曲音乐为主。
关键词:传统戏曲 戏曲音乐 戏曲声腔 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统文化艺术 明代音乐 昆曲 昆山腔 
《宗北归音》及康熙年间弋阳腔的发展
《戏曲研究》2024年第1期2-19,共18页董诗琪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冷门绝学研究专项学术团队项目“《全明戏曲》编纂与俗文学编目整理研究”(项目编号:20VJXT006)阶段性成果。
明清时期,随着传奇兴盛,出现了一批对曲文的平仄、句格、韵位进行规定的格律谱,比如沈璟的《南曲全谱》、钮少雅的《九宫正始》、张大复的《寒山堂曲谱》等,但是这些曲谱多为昆山腔服务。康熙年间,王正祥编订曲谱,其《十二律京腔谱》《...
关键词:十二律 康熙年间 寒山堂曲谱 钮少雅 归音 昆山腔 弋阳腔 戏曲史 
创新形式 提升主题报道传播力——以昆山市融媒体中心为例
《记者观察(中)》2024年第2期152-154,共3页吴佳希 
融媒创意产品《H5I在这里,一起感悟新时代“昆山之路”》一经推出,便引起昆山网友接力转发,获得超百万网友阅读浏览;短视频《二十大代表、昆山市委书记亮相党代表通道》,阅读量短时间内破20万;“打开这把精美的折扇,讲一个你想知道的昆...
关键词:创意产品 传播力 融媒 移动端 短视频 阅读量 主题报道 昆山腔 
百戏之祖--昆曲
《党员干部之友》2024年第1期61-61,共1页良成 
昆曲,原名“昆山腔”(简称“昆腔”),是中国古老的戏曲声腔、剧种,现又被称为“昆剧”。昆曲是汉族传统戏曲中最古老的剧种之一,糅合了唱念做打、舞蹈及武术等,以曲词典雅、行腔婉转、表演细腻著称,代表剧目有《牡丹亭》《长生殿》《桃...
关键词:传统戏曲 戏曲声腔 昆曲表演 《桃花扇》 《长生殿》 唱念做打 《牡丹亭》 昆山腔 
《弦索辨讹》剧目考
《戏曲研究》2023年第2期116-136,共21页田语 
明初南曲盛行,与北曲交流融合。南北曲本协不同音韵,当时多混杂不分。自魏良辅、张野塘等人改良昆山腔、创娄东弦索,南曲全面隆盛、北曲日趋衰落,十数年后,元人北曲在吴中几近消亡,唯留些许遗音在俗唱中。在此背景下,晚明曲学家沈宠绥...
关键词:沈宠绥 魏良辅 《度曲须知》 弦索 张野塘 遗音 交流融合 昆山腔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