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抒情诗

作品数:434被引量:151H指数:4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更多>>
相关作者:李遇春张立群戴惠杨珩黄世中更多>>
相关机构:华中师范大学福建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更多>>
相关期刊:更多>>
相关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国之大事”:作为国家祭祀和人民颂歌的《雷锋之歌》
《当代作家评论》2025年第1期160-165,共6页孙晓忠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人民文艺与20世纪中国文学的历史经验研究”(17ZDA270)子课题研究成果。
一、革命礼乐与人民追悼制度当代新诗研究有待突破,学界通常认为“十七年”政治抒情诗“远离心灵”,抒情过于直白,或认为诗歌与政治的联系过于紧密,缺乏文学性。从文体分用的角度看,我们不能把赋类诗中作为修辞方式的“虚写”完全批评...
关键词:雷锋之歌 当代新诗 洪子诚 政治抒情诗 马雅科夫斯基 修辞方式 国之大事 赋类 
政治抒情诗:双重话语下的嬗变、渊源与问题
《当代作家评论》2025年第1期166-174,共9页刘晓飞 
浙江省2022年省级课程思政教学研究项目“讲好中国故事——《中国文学》课程思政元素的开发与教学实践研究”研究成果。
政治抒情诗是一种诗歌样式,也是一种诗歌现象,更是一种文艺景观。作为一种诗歌样式,它以大众的名义对政治进行文艺评述和情感表达,既有辉煌成就,也有明显弊端;作为一种诗歌现象,它是主流意识形态的艺术话语,反映了时代征候,且在当代文...
关键词:诗歌现象 政治抒情诗 诗歌样式 双重话语 艺术话语 主流意识形态 情感表达 辉煌成就 
政治抒情诗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与实践路径
《西部学刊》2024年第21期112-115,共4页朱可钦 黄晓云 
长江大学教研项目“新时代地方高校思政课教学效果提升理念与实践研究”(编号:JY2020034)的阶段性成果。
政治抒情诗是中国新诗史上的经典篇章,表现出人民性、阶级性、时代性和情感性的特点,代表诗人有郭小川、贺敬之、臧克家以及艾青等人。政治抒情诗蕴含着丰富的德育价值,将其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学生的...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德育 政治抒情诗 
政治技艺与人民国家的铸造——论贺敬之政治抒情诗
《文艺理论与批评》2024年第5期48-62,共15页孙晓忠 
国家社科重大项目“人民文艺与20世纪中国文学的历史经验研究”(编号:17ZDA270)的阶段性成果。
贺敬之是歌颂新世界、新精神的时代歌手,他和郭小川等诗人一起,将有鲜明时代特色的政治抒情推向高潮,开一代诗风。贺敬之的政治抒情诗从政治技艺的角度重新思考诗歌治理国家的功能,既承续、发展了惠特曼通过书写时代新物表现时代精神的...
关键词:政治抒情诗 政治技艺 革命礼乐 
论“十七年”政治抒情诗对称形式的诗学传统
《扬州教育学院学报》2024年第3期52-55,共4页张慧燕 
对称是诗歌形式建构的重要方式,展现了诗歌在一定诗性规则下进行的对应性变换。“十七年”政治抒情诗作为中国诗歌史上独特的诗体,它的建构与对称密切相联。以对称形式的诗学传统为切入点,结合文化语境,从古代诗学、现代诗学与域外诗学...
关键词:“十七年”政治抒情诗 对称形式 诗学传统 形式建构 
一腔热血,壮阔诗篇——郑宏彪政治抒情诗初探
《名作欣赏(学术版)(下旬)》2024年第9期5-7,共3页叶从容 
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2021GZGJ246);广州市2023年度质量工程建设项目(2023KCSZ010);广州大学荔湾研究院。
当代诗人郑宏彪的抒情诗具有鲜明的社会性、时代性、政治性特征,既大气恢弘又深沉细腻,融澎湃的激情、丰富的想象与磅礴的诗意于一体,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力,构成了新时代岭南地区一道独特的文学景观。
关键词:政治抒情诗 岭南文学 中国经验 郑宏彪 
政治抒情诗流变史中被忽视的一环——论易代之际的南社诗歌创作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24年第3期91-97,共7页戴惠 王子媛 
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项目“二十世纪中国现代政治抒情诗的接受与传播”(2021SJZDA102)。
南社(1909—1923),中国近代最大的革命文学团体,其诗作亦是政治抒情诗流变史中的重要一环。文学观上,南社诸子以强烈的入世精神介入现实政治,在书写时代风云的基础上赋予诗歌宣传鼓动效果,使得传统的济世文学观得到了现代性重构。文学...
关键词:政治抒情诗 南社 易代之际 
论20世纪五六十年代政治抒情诗的审美风格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4年第2期137-143,共7页袁琳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中国现代自由诗的文体建构研究”(23AZW019)。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政治抒情诗忠实记录了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变革与公共生活的面貌,整体呈现出三种审美风格:宏大叙事中雄伟壮丽的崇高美、日常叙事中清新宁静的优美、异化情境中社会不良风气造成的荒诞感。无论是抒发社会主义建设革命...
关键词:政治抒情诗 崇高 优美 荒诞感 
个人情感、历史书写与人类情怀:政治抒情诗的新维度——兼论程学源长诗《紫荆花开廿年红》
《粤海风》2024年第2期52-57,共6页王瑛 
作为“十七年诗歌”的主要诗体样式的政治抒情诗,抒情主人公往往以集体的“大我”的身份表达对某一历史事件的情感反应。程学源长诗《紫荆花开廿年红》一如既往地具有“大我”的代言人特色,但这首诗与以往的政治抒情诗有了不同的特点,...
关键词:政治抒情诗 个人情感 历史书写 人类情怀 
七月诗派政治抒情诗的创作与传播研究
《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6期55-63,共9页戴惠 孙敏嘉 
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项目“二十世纪中国现代政治抒情诗的接受与传播”(2021SJZDA102)。
20世纪40年代文学既继承了“五四”新文学运动的衣钵,又开启了20世纪中后期“共和国文学”之先河。针对我国40年代文学进行研究,可以有效填补上述两个时期文学研究中存在的空缺部分,实现“拎起中间,带动两头”。20世纪40年代的诗歌创作...
关键词:七月诗派 政治抒情诗 文学创作 现代传播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