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意义

作品数:325被引量:544H指数:11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文学更多>>
相关作者:徐岱王永强李成坚程宇静程杰更多>>
相关机构: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浙江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更多>>
相关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安徽省高等学校优秀青年人才基金中国中医科学院自主选题项目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项目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选择条件:
  • 学科=文学—中国文学x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人文山水"两依依
《江淮文史》2024年第5期139-145,共7页芮立祥 
谈起安徽潜山,人们常津津乐道于"一山(皖山,即天柱山)一水(皖水)".但完全人文意义上的"一山一水",却鲜有提及.这"水",指的是张恨水,小说大家、著名报人;而"山",指的是程长庚,字玉珊,亦称玉山.清代戏剧表演艺术家,国粹京剧的创始人,被誉...
关键词:艺术发展史 张恨水 中国近现代文学 国粹京剧 人文山水 安徽潜山 人文意义 天柱山 
终南山为何会成为隐居圣地
《北方人》2024年第19期22-23,共2页陈丹阳 
终南山的人文意义唐代的终南山,宗教氛围浓厚。在唐朝建立的过程中,楼观派的道教势力曾给予帮助,其传播中心便位于终南山。唐代皇帝姓李,便自称老子李耳的后裔,借此提升自己的威望。因此,在初唐和盛唐时期,道教势力十分强大,终南山也成...
关键词:盛唐时期 终南山 道教名山 李耳 宗教氛围 人文意义 隐居 初唐 
邓州花洲书院:一处难得的忧乐廉政文化教育园地
《党的生活(河南)》2023年第2期55-55,共1页舒晋瑜 
南阳市出了两句名言,一句是诸葛亮的“鞠尽痒,死而后已”,一句是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已故河南作家二月河曾撰文认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涵盖的人文意义是超前的。它的人民性、公而忘私的主观意...
关键词:二月河 先天下之忧而忧 河南作家 范仲淹 人文意义 主观意识 诸葛亮 南阳市 
频向黄河赏清波——青海行记之二
《生态文化》2022年第1期36-37,共2页马力 
融化的雪水自高山滴沥,其音清泠.我愿这是新生儿娩出时的响亮啼哭.大河的生命力在极地蕴蓄. 黄河,从发源的那天起,保留着冰雪坚冷的性格,这使它在大地上奔流时,总能顽强地冲决山脉、丘陵的阻遏,开出一条纡曲而雄阔的长衢. 水,切割出深...
关键词:逻辑关系 人文意义 雄阔 
少数民族女性文学的地方书写-- 以获“骏马奖”的女作家作品为例
《民族文学》2021年第7期203-208,共6页张淑云 
在人文主义地理学看来,地方是具有人类生活经验和意义的空间,包含人的经验、价值和尊严。地方意味着与丰富的人类经验相关联,即经济关系、社会关系、文化关系、生态关系等。没有人的活动,地方便没有意义,人在空间中的生产生活经验才使...
关键词:人文主义地理学 骏马奖 物质主义 人文意义 地理环境 人类主体 身份认同 人本主义 
云南诗歌之旅:乌蒙磅礴第二站
《滇池》2021年第5期4-4,共1页本刊编辑部 
云南,不只是自然地理意义上的高原,也是一个具有特殊人文意义的诗歌高地。多民族聚居所促成的文化多样性,以及多文化共生所带来的人生形态的多元性,构成了云南诗歌丰富的内涵和形式。在这片诗性的土地上,不断有才华横溢的诗人横空出世,...
关键词:云南诗歌 人生形态 文化共生 文化多样性 诗展 生态优势 自然地理 人文意义 
历史延伸的峡谷
《广西文学》2020年第9期97-104,共8页阿贝尔 
岷山在她的主峰雪宝顶派生出最深的裂隙,从海拔四千米下切至一千米。这些原本只有地质意义的裂隙汇集成较大裂隙,成为自然生态和人文意义的峡谷。以丹云峡和虎牙大峡谷最为典型,就像一个人身上的筋脉。——题记丹云峡丹云峡在雪宝顶东...
关键词:自然生态 雪宝顶 人文意义 自然地理 大峡谷 松潘 裂隙 
狐狸文学母题的人文意义及其文学价值分析
《滇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20年第2期53-56,共4页黄露莹 
狐狸精怪形象作为文学形象中的独特存在,不仅是某一部作品中的某一个形象,而是积淀了集体无意识的原型形象。它是完全相异于人的生命体,在彰显自身灵异度的同时也洋溢着文学活力。这种文学魅力使得它成为文学家们尤为青睐的对象,它也在...
关键词:狐狸 母题 文化 文学 宗教 
呈现之物与现实之物(反方)
《诗刊》2020年第12期11-12,共2页宋子刚 
一般来说,每首诗中至少有一个主体,其他部分都是对这个主体的述谓表达。经验丰富的诗人会在一首诗中置换或切入两到三个甚至更多的主体,营造出汹涌繁浩的复杂品味。主体是诗人自己、他者,或者是自我的诸种"变身"——即使最纯粹的咏物诗...
关键词:诗人心灵 诗歌文本 咏物诗 模糊特征 阅读期待 克拉玛依 修辞方法 人文意义 
苍苍芦苇(外一篇)
《地火》2020年第1期118-120,共3页尹建国 
说起芦苇,很多人并不陌生。即使没有见过芦苇的样子,就那么一句"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有位佳人,在水一方"也会让你浮想联翩,心潮澎拜,自然会生出去看看芦苇的想法来。芦苇就是《诗经》中所说的蒹葭。古人常常通过芦苇来抒发春来秋去的时...
关键词:白露为霜 在水一方 《诗经》 蒹葭 隐逸情趣 人文意义 佳人 芦苇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