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恰慈

作品数:59被引量:84H指数:4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文学更多>>
相关作者:曹莉黄一曹万生张惠许丽青更多>>
相关机构:清华大学南京大学南开大学四川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文学评论》《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浙江学刊》更多>>
相关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上海市社科规划青年课题福建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选择条件:
  • 主题=义学x
条 记 录,以下是1-6
视图:
排序:
瑞恰慈的跨文化理解方法与实践——以《孟子论心》为中心
《中国文学批评》2025年第2期101-108,M0005,M0006,共10页刘佳慧 
在对《孟子》进行翻译和理解的过程中,英国文论家瑞恰慈提出和运用了一系列跨文化理解方法。其要点包括用语言的四种意义去充分探索定义,告诫人们不要强行将西方的逻辑机制应用到《孟子》的解读上,重视言说者的目的,以及尝试性地使用定...
关键词:瑞恰慈 《孟子论心》 跨文化理解 多重定义 语义学 
朱自清的诗歌批评对瑞恰慈语义学的接受和转化被引量:4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8年第3期30-47,共18页刘佳慧 
20世纪三四十年代,朱自清对如何借鉴瑞恰慈的语义学来解读中国新旧体诗展开了持续的探索。瑞恰慈的批评理论在中国学界广为传播和译介之际,朱自清主要吸收了瑞恰慈的语义学,并且经历了一个转变的过程。本文在梳理瑞恰慈语义学发展脉络...
关键词:朱自清 瑞恰慈 语义学 解诗 
情感语言与《孟子》——论《孟子论心》
《青年文学家》2012年第6X期82-82,共1页张蓓 
瑞恰慈是英国重要的理论家。上世纪三十年代,瑞恰慈利用语义理论重新解读了《孟子》,尝试找到中西方理解沟通的方法。本文围绕《孟子论心》一书,探究瑞恰慈是如何运用这种语义分析法的,他所理解的中国的语言特征和思想特征是怎样的。
关键词:瑞恰慈 《孟子》 语义学 思维 
论瑞恰慈对于“美”的语义分析
《美与时代(美学)(下)》2012年第1期23-25,共3页谢瑾 
"美是什么"是美学的基本问题,却在美学史上聚讼纷纭。对美之本质的莫衷一是很大程度上源自"美"的语义网络中存在的语义叠加、语义交错、语义冲突。有鉴于此,英国美学家艾·阿·瑞恰慈从语义学维度将"美"的诸多定义划分为16种典型类别,...
关键词:语义分析 “美” 瑞恰慈 美学史 语义学 语义网络 语义冲突 “和谐” 
文学批评的科学化倾向——瑞恰慈文学批评思想研究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5期141-143,共3页张惠 
英国现代文论家瑞恰慈的文学批评思想表现出独特的科学化倾向。他首次将语义学与心理学引入文学批评,为新批评派和"心理学批评"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他的理论贡献主要表现在建构"语言本体"的批评原理;确立"冲动平衡"的批评标准;践行"...
关键词:科学化 语义学 心理学 语言本体 细读 
“意义学”与中国现代学术语言观的自觉被引量:3
《学术论坛》2007年第1期154-157,162,共5页唐晓丹 
20世纪30年代初,新批评派理论大师瑞恰慈在清华等校讲授的“意义学”理论在中国引起学术反响。中国学者李安宅编著的《意义学》对“意义学”进行了全面的介绍,并希望通过这一理论唤起国人“语言的自觉”。“意义学”研究语言与思想的关...
关键词:瑞恰慈 意义学 李安宅 语言的自觉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