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赋

作品数:54被引量:11H指数:2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文学艺术更多>>
相关作者:袁凌赵圣龄王思豪贡小妹赵纪军更多>>
相关机构:江苏紫翔龙红木家具有限公司南京大学湖南女子学院山东轻工业学院更多>>
相关期刊:《古典文学知识》《文史哲》《文物鉴定与鉴赏》《剑南文学(经典教苑)(下)》更多>>
相关基金:湖南省教育厅科研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从汉晋山水赋看山水审美之流变
《今古文创》2023年第41期44-46,共3页王立洲 曲迎雪 
山水赋于两汉时期初步发展,至魏晋逐渐成熟,在汉至晋的朝代更迭中,山水审美发生了潜移默化的转变。从地位来看,赋作中的山水由附庸、陪衬的宾位逐渐走向到了独立的主位;从目的来看,创作主体描绘山水由以道德教化为主的功利性目的逐渐转...
关键词:汉晋 山水赋 山水审美 
山水赋
《文学教育》2022年第25期17-17,共1页大解 
“他必须存在,且不能死去”——评大解的《山水赋》
《文学教育》2022年第25期18-18,共1页赵目珍 
大解生长于河北地界。而据说,河北“是中国唯一兼有高原、山地、丘陵、平原、湖泊和海滨的省份”,或许正是如此丰富多彩的地貌特征,为大解进行诗歌写作提供了肥沃的地理养料,从而使其“山水诗”具有了不同于他人的独特风貌。从具体的地...
关键词:诗歌写作 地理形势 山水赋 山水诗 地貌特征 独特风貌 
论《楚辞》对晋代山水赋的影响
《鹿城学刊》2022年第1期18-22,36,共6页林湘敏 
山水是赋中较具代表性的一种题材,在这一题材中,晋代的山水赋颇为值得注意。在溯源的过程中,能够发现《楚辞》一书对晋代山水赋的兴盛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文章首先对《楚辞》中的山水风物特点进行较为全面的探析;其次从句式、手法方面...
关键词:楚辞 山水风物 晋代 山水赋 
《山水赋-物春NO.2》
《艺术评论》2020年第5期F0002-F0002,共1页顾黎明 
从《山居赋》看六朝山水赋的两种范式
《天中学刊》2020年第2期66-73,共8页王希圣 
2017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7ZDA249)。
六朝时期,山水赋蓬勃发展,并在一种题材中分化形成了两种范式。一种继承了汉大赋的传统,笔者称之为“博辩穷形派”;另一种呈现了六朝赋体新兴的诗化倾向,笔者称之为“兴会即景派”。谢灵运作为山水文学大家正处于两派并峙的节点,其名作...
关键词:《山居赋》 六朝 山水 范式 
山水赋
《爱尚美术》2020年第2期10-31,共22页张荣东 
从王羲之到陶渊明:魏晋山林志——中国古代山水文艺观的筑基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宋书·陶潜传》记: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潜叹曰:“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义熙二年(406),解印去县,乃赋《归去来兮辞》。其...
关键词:为五斗米折腰 心为形役 《归去来兮辞》 文艺观 山水赋 胡不归 陶渊明 王羲之 
山水赋——中国古代山水文艺观的筑基从王羲之到陶渊明:魏晋山林志
《爱尚美术》2020年第1期10-29,共20页张荣东 
进入南山的歧路进人南山,歧路交错的南山、在歧路中隐藏自身的南山、真理与表象比邻而居的南山。隐者在南山隐迹,他因隐迹而呈现自身。谢灵运隐于山水,得自然之趣,又不甘于世俗的寂寞,寄情自然又移情他物,终至失却自然,殒命东市。
关键词:比邻而居 文艺观 谢灵运 隐者 自然之趣 山水赋 陶渊明 王羲之 
山水赋
《爱尚美术》2019年第6期10-29,共20页张荣东 
投下一粒石子水中显现又消失的涟漪丰坊《书诀》说:“右军用笔内拚,正锋居多,故法度森严而入神;子敬用笔外拓,侧锋居半,故精神散朗而入妙。”王羲之在山林中寂寞前行,走过万重山林,豁然开朗,忽见光明。王献之则抬眼即见山川自相映发,万...
关键词:书诀 王献之 法度森严 侧锋 王羲之 用笔 
东晋山水赋的玄言化及其诗化
《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6期13-18,共6页吕新峰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衣冠南渡与东晋文学发生研究”(14YJC751028)
东晋时期,受到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士人悠游山林,"以玄对山水",促成了山水赋的兴盛。同时,东晋山水赋所体现的玄言色彩,以及抒写空间和抒情方式的改变,也体现了"赋的诗化"这一倾向。
关键词:东晋 山水赋 玄言化 诗化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