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逝

作品数:1854被引量:1002H指数:14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更多>>
相关作者:陈国恩宋剑华王桂妹郑国栋谢稚更多>>
相关机构:河南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武汉大学绍兴文理学院更多>>
相关期刊:更多>>
相关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选择条件:
  • 期刊=名作欣赏(学术版)(下旬)x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鲁迅学与现代文学研究中的“高原现象”及其他--从古大勇《铃木三重吉“金鱼”与鲁迅“伤逝”的材源》一文说起
《名作欣赏(学术版)(下旬)》2025年第2期56-58,共3页李丽 
2022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项目“鲁迅在台港澳暨海外华人文化圈的接受研究”(编号:22FZWB098)的阶段性成果。
鲁迅研究是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高原”地带,这种高起点带来了鲁迅研究创新的不易。在此基础上的创新突破就宛如攀登者从高原再向高峰进军攀援的步伐,每攀登一米,每前进一步,都殊为艰难。例如古大勇考证出铃木三重吉的《金鱼》是鲁迅《...
关键词:“高原”现象 《金鱼》与《伤逝》  写作共同体” 交叉影响 
从《伤逝》与《呼兰河传》看女性失语状态
《名作欣赏(学术版)(下旬)》2024年第1期90-92,共3页刘雄仕 熊怡玲 
子君和王大姑娘是鲁迅和萧红创造的具有代表性的女性形象,她们在文本中失去了话语权,成为男权霸语中的“被弃者”“失语者”,始终无法在男权文化中自由地表达自我、追求自我。她们的爱情、生活、处境,充满悲剧色彩。鲁迅与萧红也是想通...
关键词:失语 女性主义 《伤逝》 《呼兰河传》 
梦的结构与解构——从《明智之举》管窥菲茨杰拉德的叙事模式
《名作欣赏(学术版)(下旬)》2023年第9期148-150,共3页范淑婧 
本篇文章旨在以《明智之举》为例,具体阐释菲茨杰拉德常用的一种叙事模式:追寻——获得——失去。乔治是爵士乐时代的典型形象,是一个执着追逐梦想,而又陷入失落的忧伤的年轻人。乔治一直希望重获女友的芳心,但是随着社会地位的上升,以...
关键词:菲茨杰拉德 《明智之举》 叙事模式 梦的结构 梦的解构 伤逝 
“超人/庸众”思维模式下的爱情悲剧——重读《伤逝》
《名作欣赏(学术版)(下旬)》2023年第3期50-54,共5页徐燕来 
《伤逝》中的爱情悲剧,反映了鲁迅先生个性主义启蒙思想的认知特征。在“超人/庸众”启蒙框架中,遵循爱情逻辑的子君,当她从“庸众”成长为“战士”时,她得到了爱情。当她从“战士”蜕变为“庸众”时,她的爱情便因偏离启蒙而成了悲剧。...
关键词:《伤逝》 爱情悲剧 个性主义 
浅论《伤逝》文本中的多重裂隙
《名作欣赏(学术版)(下旬)》2022年第10期63-65,共3页刘梦爽 张守涛 
2021年度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鲁迅作品当代意义研究”阶段性成果,立项编号:2021SJA0193。
《伤逝》行文特点鲜明,文本呈现出一种复杂多维的张力,这主要体现于文本中的多重裂隙。由于叙事的特殊性,作者与叙述者之间、叙述者与客观事实之间产生了裂隙,涓生、子君二人在社会之间、二人之间,甚至二人自我之间也均存在明显的裂隙...
关键词:《伤逝》 文本 裂隙 
试论“娜拉走后怎样”的两种女性叙事形态--以《伤逝》和《寒夜》为例
《名作欣赏(学术版)(下旬)》2022年第8期27-29,共3页何梓源 
南京师范大学2021年度立项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当代大学生对民国文人情书的接受研究--以仙林地区大学生为例》。
《伤逝》与《寒夜》分别创作于20世纪20年代和40年代,共同探讨了“五四”时期由易卜生《玩偶之家》引发的“娜拉走后怎样”的命题。自《伤逝》开始的现代女性叙事,延续至《寒夜》,两位女主人公有着相似的女性意识的觉醒和出走选择,但最...
关键词:叙事形态 女性 《伤逝》 《寒夜》 
《伤逝》:以轻击重的叙事力量
《名作欣赏(学术版)(下旬)》2021年第1期66-68,101,共4页杨聃 
《伤逝》的叙事美学中存在着一种轻逸与沉重的美学对立:以减轻语言的分量来反衬现实的沉重。文本以“轻”载“重”,用简洁平实的语言表现多重复杂的象征空间,在轻与重的反差中,将现实的困境转化为深邃的思考,在反抗绝望中寻找新的生路...
关键词:《伤逝》 涓生 反抗绝望 鲁迅 叙事艺术 
《伤逝》的空虚
《名作欣赏(学术版)(下旬)》2019年第11期119-120,共2页许明弥 
《伤逝》表面是写青年男女涓生和子君的爱情悲剧,实质上它还贯彻着鲁迅的空虚。小说不仅通过“空虚”“虚空”等这样的字眼渲染气氛,还通过人物塑造和结构布局等方面表现空虚。这种空虚是鲁迅创作的灵魂,也是《伤逝》发人深省的精神内核。
关键词:鲁迅 《伤逝》 空虚 
一个白日梦者的自白——《伤逝》重读被引量:2
《名作欣赏(学术版)(下旬)》2019年第10期122-124,151,共4页王寒 
《伤逝》中的男主角涓生作为一个白日梦者,具有诸多的性格弱点,在启蒙与欲望、语言与行动的悖论关系中,把子君推向死地,又在忏悔与辩解的二律背反中体现出男性立场的自私与怯懦,从中可以看出鲁迅对启蒙的反思。
关键词:《伤逝》 白日梦者 悖论 反思 
都市空间中的都市心理症候——对鲁迅小说《伤逝》的再解读
《名作欣赏(学术版)(下旬)》2018年第5期33-35,共3页熊欣璇 
鲁迅小说《伤逝》以都市北京一对青年男女的爱情故事,展现出对早期中国都市化进程中的复杂社会现象与精神现实的思考。小说中通过会馆、胡同、图书馆、厨房、街道等不同都市空间的转换,呈现出都市男女现代精神体验的差异,进而引发对都...
关键词:都市空间 都市心理 鲁迅《伤逝》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