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山水诗

作品数:30被引量:40H指数:4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文学更多>>
相关作者:王志清孙蓉蓉葛晓音童强张红更多>>
相关机构:南京大学南通师范学院香港浸会大学清华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常熟理工学院学报》《全国新书目》《当代学生》《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更多>>
相关基金:国家教育部“985工程”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论盛唐山水诗写作三大地域形成过程及其原因
《中国语言文学研究》2021年第1期112-119,共8页吴相洲 雷淑叶 
盛唐诗人大量写作山水诗,荆楚、吴越、长安周边三个区域山水诗写作尤为兴盛。荆楚田园山水诗写作主要在开元年间,以孟浩然为代表;长安周边山水诗写作主要在天宝年间,以王维为代表;吴越地区山水诗写作横跨两个时段,以流寓诗人为主。山川...
关键词:盛唐 荆楚 吴越 长安 山水诗 
照在松林里清冷的月亮
《当代学生》2020年第24期F0003-F0003,共1页曹旭 
山居秋暝[唐]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嗟:扭淀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王维是盛唐山水诗的代表诗人,这首诗又是王维山水诗中的代表作品,所以值得大家重视。这首诗写的是,在天气转换的时节...
关键词:清泉石上流 山居秋暝 盛唐山水诗 王维山水诗 空山 
王维的“终南山”:兼论盛唐山水诗的转型被引量:4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5期99-106,共8页张红 
湖南省社科规划办项目:"王维诗歌范式意义研究"(14YBA253)
王维创作了一系列终南山诗歌,其中不少篇章体现了王维乃至盛唐山水诗的最高成就。全面考察《诗经》、汉赋、六朝诗歌中歌咏终南山的篇章,以此为基础,对王维的终南山诗从意象、意境及创作思维诸方面进行深入考察和解析,可以较为清晰地勾...
关键词:王维 山水诗 终南山诗 盛唐 
浅谈盛唐山水诗审美主体的新变
《神州》2017年第19期16-16,30,共2页闫海凌 
山水诗这一题材作为中国诗歌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唐代诗人的笔下呈现出与前代既一脉相承,又颇多革新的美学风貌。在盛唐山水诗中,作为审美主体的诗人在创作实践中对儒释道思想进行了新的选择和构建,其对审美客体的观照态度也有所新变。
关键词:山水诗 盛唐 审美主体 审美客体 新变 
论盛唐山水诗对前代诗的革新
《文学教育(中)》2010年第10期109-109,共1页杨小牛 
山水诗是中国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产生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在盛唐时期达到繁盛。唐代诗人们致力于山水诗的革新,使之显示出高超的美学特征,同时繁荣了整个中国诗歌史。
关键词:山水诗 革新 审美境界 
谈“吴中四士”及吴越诗人群体的诗歌创作——兼论其对盛唐山水诗的贡献被引量:1
《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38-41,共4页宋瑞芳 
"吴中四士"及吴越诗人群体创作的诗歌,大多以吴越山水为题材,相对齐梁山水诗来说,吴越山水诗体现出一种新的自然审美观,不仅选取日常景物入诗,而且,人的主观情"兴"主动融入山水,这是山水诗表现艺术的一大飞跃,为山水诗在盛唐的全面繁荣...
关键词:吴中四士 吴越诗人群体 山水诗 
“独往”和“虚舟”:盛唐山水诗的玄趣和道境被引量:8
《文学遗产》2009年第5期4-11,共8页葛晓音 
独往和虚舟是一对源自《庄子》的哲学概念,后来在两晋玄学、道教佛教典籍以及唐代诗文的各种语境中得到多重阐释,内涵愈益丰富。由于其理念本身以形象鲜明的比喻来表述,而且其含义最适合在描写隐逸生活和山水游赏的诗歌中充分发挥,因而...
关键词:独往 虚舟 妙悟 玄趣 道境 
儒道释视野下的盛唐山水诗
《江西社会科学》2008年第8期125-129,共5页刘之杰 
发轫于东晋的山水诗到了盛唐进入一个全盛的时期。盛唐时期儒道释三教并存,影响所及,山水诗呈现出多元审美形态。同为山水之作,由于作者尊崇不同的思想学说,因而审美倾向各异其趣,表现形态各有千秋。作为代表,就一般而言,杜甫尊儒,李白...
关键词:盛唐山水诗 儒道释 多元审美形态 
扬人文精神而为诗立则
《全国新书目》2008年第1期8-8,共1页徐应佩 
王志清的《中国诗学的德本精神研究》(以下简称《德本诗学》)是一部对中国诗学溯源探本,为诗立则的锐意创新之作,体现了传统精神与现代意识的高度结合。我国是个诗的国度,源远流长,作品丰赡。随着诗作的发展与提高。
关键词:中国诗学研究 人文精神 诗学理论 我国古代 民族特色 生态诗学 传统精神 研究著作 盛唐山水诗 作者 
山水诗与“物色”论被引量:6
《求是学刊》2007年第6期124-130,共7页孙蓉蓉 
国家"985工程""汉语言文学与民族认同"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资金项目。
形成于东晋的山水诗,是我国诗歌创作的一个新的发展。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篇中,专门对山水诗作了系统的研究,提出了如"随物宛转"、"与心徘徊"、"以少总多"和"江山之助"等一系列的理论。这些理论不仅是对当时山水诗创作的总结和概括...
关键词:山水诗 “物色”论 盛唐山水诗 “意境”说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