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造化

作品数:1589被引量:486H指数:6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艺术文化科学更多>>
相关作者:解安宁薛永年郎绍君罗无逸邵大箴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美术家协会南京艺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更多>>
相关期刊:更多>>
相关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陕西省教育厅科研计划项目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选择条件:
  • 期刊=国画家x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格物致知天地绘心——云南热带雨林花鸟画创作实践梳议被引量:1
《国画家》2022年第3期74-76,共3页何阿平 
中国花鸟画之于云南热带雨林的物象表现,是一个貌似触手可及却又可望而不可即的课题;常态的格物内化之于地球赤道线内独一无二的自然景观表现,其独木成林、根须相连、树冠绵延之特点和树间藤蔓婆娑、苔藓葳蕤、蕨类葱茏的纷繁,这些对传...
关键词:全景式 雨林表现 师造化 格物造境 
以石鲁为例,看“长安画派”主题性绘画创作的当下意义被引量:1
《国画家》2021年第1期2-5,共4页徐华 
长安画派是新中国成立后在西北崛起的一个地域性中国画流派。长安画派的整体艺术风格雄浑、厚重、奇崛,同时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1961年11月,以石鲁为代表的西安中国画习作巡展杭州,潘天寿看过展览后评价:"你们在新的道路上跑,成绩颇大...
关键词:长安画派 主题性绘画 石鲁 潘天寿 师造化 中国画 艺术风格 当下意义 
“写意寄情,形师造化”——中国现实主义水墨人物画的认知异变
《国画家》2020年第5期61-62,共2页赵轩 孙列 
一、"形神论"异变(一)中国传统绘画中的"形神论""形神",中国绘画一个独特的概念,"形"与"神"相互对立统一出现在中国绘画中,同时构成一些关于"形神"的名词、概念等,如"形神兼备""以形写神""传神写照""写意传神""以形写形"等。张彦远所著...
关键词:《历代名画记》 以形写神 水墨人物画 顾恺之 师造化 以形写形 张彦远 写意传神 
写生在中国山水画创作中的意义被引量:1
《国画家》2019年第5期74-75,共2页陈艳 
高山流水,云蒸霞蔚,葱郁草木,这些自然造物,都会令画家内心为之动容。古往今来,那些令人感动并载于史册的山水画必是画家体察自然、内化于心、诉诸笔端而来的。唐代画家张璪提出:'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明董其昌在《画禅室随笔》有记:'...
关键词:山水画创作 山水画家 李可染 师造化 傅抱石 
浅谈中国画写生在创作中的重要性被引量:4
《国画家》2017年第6期67-68,共2页宋丹丹 
在绘画创作中,写生是将提取绘画对象的信息转化为画面信息的关键过程。在现今传统中国绘画转型的过程中,写生的意义就显得格外重要。只有在生活中陶冶性情、精练笔墨、积累素材、师古人,然后创新,在师造化的过程中发现新的规律和理法,...
关键词:师造化 艺术形式 中国绘画 做生 黄宾虹先生 白石老人 中国特色 意境 石涛 傅抱石 
由“武”趋“文”的北方山水画
《国画家》2017年第5期57-59,共3页舒士俊 
唐代大历二年(公元767年),时任京兆少尹的大画家毕宏在左省画松石壁画时,见到了曾任检校祠部员外郎的张璪正在作画,因为"异其唯用秃笔,或以手摸绢素",便向他讨教。张璪回答他的,是一句流传千古的名言:"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当时...
关键词:张璪 京兆少尹 毕宏 荆浩 外师造化 文人画家 流传千古 范宽 后世文人 祠部 
感言
《国画家》2017年第V00期41-41,共1页庄小尖 
山水画不是风景画。风景画要求客观再现自然风貌.表现“人”以外的世界。山水画虽然也描写自然景观.但强调“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这里“师造化”是手段.”得心源”才是目的。景物在山水画中成了画家阐释内心理想、精神的载体.它...
关键词:感言 中得心源 外师造化 精神内涵 山水画 自然风貌 自然景观 风景画 
在“写生”中“写意”
《国画家》2017年第V00期72-73,共2页李毅峰 
“写生“是直接面对对象进行描绘的一种绘画方法.中西方绘画都有。中国画的写生有它自己的传统.古人作画讲”法自然”“师造化”,就是以大自然为师.体察、感悟、记录其外在的特征和研究其内在的规律。或“应物象形”地“图写“.或...
关键词:“写意” 写生 “应物象形” 西方绘画 绘画方法 师造化 法自然 中国画 
师古人,师造化——岭南画家容祖椿和他的艺术人生
《国画家》2017年第1期26-33,27,共8页王嘉 
20世纪的中国美术史上,对传统的恪守与传承,一直都是常谈常新的话题。尤其是站在今天的立场上远距离回看的时候,蕴藏在传统中的生机活力,非但没有因为“传统”这两个字而黯然失色,反倒正是因为文脉的发展和延伸而得到更为珍贵的价值...
关键词:艺术人生 师造化 古人 画家 岭南 中国美术史 20世纪 书画艺术 
从心与物的哲学观看中国古代画论中的“心”被引量:1
《国画家》2016年第5期60-62,共3页兰华生 
从哲学意义上说,物是客体,心是主体。不同的心物关系,产生不同的思维方式、审美思维和创作方法。庄子说"道即心",心是宇宙运行的反映,人是"天地的思维器官"[1]。宋代陆九渊认为"宇宙便是我心",宇宙与我心一体,这是中国哲学一元论...
关键词:中国古代画论 审美思维 心与物 心物 中国绘画 中国哲学 庄子说 师造化 东方美学 哲学意义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