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诗歌

作品数:46被引量:65H指数:5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文学更多>>
相关作者:李润霞王学东贾鉴霍俊明李润霞更多>>
相关机构:南开大学上海大学西华大学北京教育学院更多>>
相关期刊:《太湖》《南方文坛》《绥化学院学报》《中外诗歌研究》更多>>
相关基金:湖南省教育厅科研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贵州省优秀科技教育人才省长资金项目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机器人时代的读写
《青春》2020年第5期52-59,共8页黄金明 
长生在二○七六年的一个寻常日子,果城《四海人文》杂志的调查记者沈敏突然想起了一个传闻:世界上生活着数目不详的长生不老者,以老中青的不同面目出现,隐藏得很好,极少被发现(据说在七八十年前,有一个长生者在某个南方小镇暴露行踪,差...
关键词:地下诗歌 永动机 笔记本 图书馆 二十一世纪 四十年 
严整的诗史格局与纯正的现代品格——论张新颖编《中国新诗:1916—2000》
《绥化学院学报》2018年第8期154-158,共5页曲竟玮 
黑龙江省教育厅备案项目"新诗选本与新诗经典化研究"(1352MSYYB021)研究成果
张新颖编《中国新诗:1916—2000》具有浓厚的"史的意味"与严整的"史的格局",对诗派内部的构成、艺术探索的溯源都有所关照,尤其突出地下诗歌的地位,呈现了一部充满艺术创造精神的新诗史。编者在坚持个性、排斥"主流"的同时,倾力于艺术...
关键词:张新颖 《中国新诗:1916—2000》 地下诗歌 多元诗观 现代品格 
知识如何收获权力——20世纪70年代地下诗歌活动叙述的一个现代性问题
《宜宾学院学报》2017年第11期71-78,共8页周驰觐 
近年来,对"地下诗歌"活动的不断回忆与讲述,在丰富了我们对于朦胧诗发生的历史情境之后,已渐渐凝固为一套主导的纯文学知识话语,它压抑了对诗歌史现场的更复杂叙述。而食指的诗作《持灯的使者》的编选以及当事人回忆的细节之处,显出了...
关键词:知识 权力 地下诗歌 持灯的使者 
贵州“地下诗歌”与“朦胧诗”关系研究
《经济研究导刊》2014年第30期292-293,321,共3页杨洋 
从"文革"的"地下诗歌"时代背景迈向后来的"朦胧诗"的过程中,以黄翔、哑默的诗歌为主的贵州"地下诗歌",无论从思想还是艺术形式上,都奠定了朦胧诗产生的基础。贵州"地下诗歌"不仅具有较强的政治指向性,更重要的是还具有难得的个人化写作...
关键词:关系研究 政治指向性 个人化写作立场 个体性意象 
从“文革”地下诗歌文学看知青的觉醒与反叛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中旬)》2014年第5期9-10,共2页徐嘉遥 
白洋淀诗群在地域、知青的文化需求不断扩张中逐渐形成,伴随着这一时期知识青年们大规模的"上山下乡"运动,这个诗群创作的作品越来越多,所反映的内容也更加深刻,芒克、根子、多多等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诗人;除此之外,"文革"期间还出现了...
关键词:知青 地下诗歌 知青觉醒 
黄翔“地下诗歌”的创作研究
《芒种(下半月)》2014年第2期95-96,共2页杨洋 
贵州省优秀科技教育人才省长专项资金项目“大西南文化与贵州20世纪新诗研究”(项目编号:黔省专合字[2009]112号)的阶段性成果
“地下诗歌”的个人化写作 由于时代的原因,黄翔一直被“深埋”在中国当代诗歌史的断层,成为一块见证时代的“活化石”。黄翔曾被顾城称为“中国的惠特曼”,这位被载入《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的诗人的诗歌几乎从来就没有变成铅字。
关键词:地下诗歌 创作研究 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国当代 个人化写作 诗歌史 活化石 惠特曼 
食指“地下诗歌”的价值——以《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和《相信未来》为例
《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年第4期32-34,105,共4页丁燕燕 
不同于文革主流诗歌,食指的"地下诗歌"捕捉普通人日常生活点滴,关注个人情感体验,使诗歌的抒情主体与抒情客体向个人化、日常化回归;他突破主流诗坛乐观昂扬纯粹单一的抒情模式,正视精神痛苦,情感抒写丰富复杂,承续了中国诗歌含蓄、暗...
关键词:食指 地下诗歌 价值 
畸形的“宠儿”——略论文革“地下诗歌”
《新余学院学报》2013年第4期32-34,共3页张莹 
在政治环境严重畸形的时代,文革"地下诗歌"坚持不懈地追寻着诗的本真与人的本真,不仅为新时期的诗歌创作积蓄了重要的力量,提供了更多的创作可能性,更在那个特殊的年代成为创作者和读者的避风港和反抗号角。但因当时极端的政治环境,"地...
关键词:地下诗歌 价值 畸形 
中国当代地下诗歌语言研究(1949-1976年)
《当代文坛》2013年第4期32-38,共7页曹万生 李俊杰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当代诗学流变史”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06JA75011-44030)
新诗语言在透明性与自足性之间滑动。1949-1976年中国"地上"诗歌与"地下"诗歌各自有其诗歌语言体系,其根本特征或是透明性,或是自足性。"文革"前与"文革"后程度有别、结构有别,体现了中国当代政治文化、公共空间、私人语言与诗性流变之...
关键词:地上诗歌 透明性 地下诗歌 自足性 
50~70年代中体十四行诗创作特征研究
《长城》2012年第6期84-85,共2页袁甲 
2011年度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立项计划“50~70年代中体十四行诗创作研究”(项目编号2011-QN-309)阶段性成果
十四行诗引人中国八十多年了,但在现当代文学史的论述中,作为一种外来的独特诗歌体裁,十四行诗淹没于"浪漫派""现实主义派""地下诗歌""朦胧诗""白洋淀诗歌群"等分类名词,混杂其中被历史的烟尘遮蔽。事实上即便是在文革时期,仍有那么一...
关键词:十四行诗 创作者 彼特拉克体 地下诗歌 莎士比亚体 特征研究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