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至挥发油

作品数:23被引量:121H指数:7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相关作者:刘焱文许汉林林清华付晓邢琪昌更多>>
相关机构:湖北中医学院江西中医药大学湖北中医药大学武汉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化工时刊》《中药药理与临床》《中草药》《应用生态学报》更多>>
相关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新疆医科大学科研创新基金广东省中医药管理局基金广东省卫生厅资助课题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牛至挥发油体内外抗白色念珠菌的活性与机制研究
《中草药》2024年第12期4045-4055,共11页黄小英 高蓓蓓 肖佳欢 董伟 丁潇滢 杨明 梁新丽 
江西省科技厅科学技术研究项目(GJJ2200960);大学生校级创新创业项目(X202310412210,X202310412252);中西医结合江西省一流学科(zxyylxk20220103);校级研究生创新专项资金(JZYC23S04)。
目的研究牛至挥发油(Origanum vulgare volatile oil,OVO)抗外阴阴道念珠菌病(vulvovaginal candidiasis,VVC)的作用及机制。方法体外实验评价OVO对白色念珠菌的抑菌效果。建立VVC小鼠模型,给予OVO干预后,检测小鼠阴道灌洗液中炎症因子...
关键词:白色念珠菌 牛至挥发油 外阴阴道念珠菌病 抗炎 3-甲基-4-异丙基酚 
牛至挥发油化学成分鉴定及其主要成分对临床病原菌的抑制作用研究被引量:2
《化学研究与应用》2023年第10期2470-2476,共7页宫海燕 欧依塔 巩雪俐 张浩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地区基金项目(82060748)资助;新疆特殊环境与健康研究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SKL-SEHR-2021-03)资助。
探索牛至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及其主要成分对临床病原菌的抑制作用,筛选有效抑菌活性成分。通过GC-MS联用技术,分析牛至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及其含量;利用肉汤稀释法检测牛至挥发油对临床病原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生物被膜介导的产ES...
关键词:牛至 挥发油 1 8-桉树脑 临床病原菌 生物被膜 
牛至挥发油对白假丝酵母菌体外抗菌作用及机制的初步研究被引量:2
《中药药理与临床》2023年第9期43-48,共6页肖佳欢 梁新丽 韩飞 董伟 黄小英 钱星毅 胡爱霞 
江西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项目(编号:GJJ220096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编号:82060733);中西医结合江西省一流学科(编号:zxyylxk20220103);江西省科技厅重大科技研发专项(编号:20194ABC28009)。
目的:探讨牛至挥发油对白假丝酵母菌体外抗菌活性及作用机制。方法:采用打孔琼脂扩散法与微量稀释法测定牛至挥发油对白假丝酵母菌的抑菌活性和最小抑菌浓度(MIC);牛至挥发油处理白假丝酵母菌后,测定真菌碱性磷酸酶(AKP)含量、吸光度,...
关键词:牛至挥发油 白假丝酵母菌 抑菌 菌体结构 线粒体 
牛至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及其化感作用被引量:8
《应用生态学报》2020年第7期2257-2263,共7页赵芸 杨云海 王凯博 范黎明 苏发武 叶敏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8YFD0200300,2018YFD0200500);云南省农业基础研究联合专项(2018FG001-025)资助。
为探究牛至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及其化感作用,本文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牛至全草挥发油,利用气相色谱(GC)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从牛至挥发油中鉴定出14种化学成分,占总出峰面积的93.6%,主要成分为甲基丁香酚(16.5%)、肉豆蔻醚(15.6%...
关键词:牛至 挥发油 化学成分 化感作用 抑制活性 
不同产地牛至挥发油的主成分分析被引量:9
《中国现代应用药学》2018年第2期239-243,共5页宫海燕 欧依塔 热娜.卡斯木 
新疆医科大学科研创新基金项目(XYDCX2015113)
目的研究不同产地牛至挥发油的化学成分,为牛至的品质资源优选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GC-FID和GC-MS联用技术,鉴定6个不同产地的牛至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应用主成分分析对牛至挥发油的数据进行分析和综合评价。结果鉴定6个不同产地牛至...
关键词:牛至 挥发油 GC-MS 主成分分析 
牛至挥发油羟丙基-β-环糊精制备的工艺研究被引量:1
《湖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年第5期27-29,共3页卢昊 邢琪昌 付晓 许汉林 刘焱文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编号:30370148)
目的建立牛至挥发油的包合参数,使挥发油固体化,减少挥发油的损失。方法采用正交试验法,以包合物得率、挥发油包结率为评价指标,考察了包合温度、油与HP-β-CD比例、包合时间对包合效果的影响。结果最后确定包合温度40℃,油与HP-β-CD比...
关键词:牛至挥发油 羟丙基-Β-环糊精 正交试验法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牛至挥发油羟丙基-β-环糊精包合物中麝香草酚、香荆芥酚、对聚伞花素的含量
《湖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年第4期28-30,共3页邢琪昌 卢昊 付晓 许汉林 刘炎文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编号:30370148)
目的建立牛至挥发油羟丙基-β-环糊精包合物中麝香草酚、香荆芥酚、对聚伞花素含量测定方法。方法采用Thermo BDS HYPERSIL C18色谱柱(4.6 mm×250 mm,5μm);以乙腈-水(43∶57)为流动相;柱温:35℃;检测波长:272 nm;流速:1.0mL/min;进样...
关键词:牛至挥发油 羟丙基-Β-环糊精 麝香草酚 香荆芥酚 对一聚伞花素 高效液相色谱法 
牛至挥发油正交提取工艺研究被引量:1
《湖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年第3期30-32,共3页卢昊 邢琪昌 付晓 刘焱文 许汉林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编号:30370148)
目的对牛至挥发油的正交提取工艺进行研究,确定最佳工艺条件。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牛至挥发油,同时采用气相色谱法,以牛至主要抗菌成分对-聚伞花素、麝香草酚、香荆芥酚为标示成分,对牛至挥发油进行质量评价。结果确定了牛至挥发...
关键词:牛至 牛至挥发油 水蒸气蒸馏法 气相色谱法 
牛至挥发油正交提取工艺研究被引量:2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医学版)》2013年第2期158-160,共3页王震 
牛至系唇形科植物牛至Origannum vulgare L.的干燥全草,又名止痢草、土香薷、川香薷、野荆芥等[1],收载于1993年版《湖南省中药材质量标准》和1977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关键词:牛至挥发油 提取工艺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中药材质量标准 正交 唇形科植物 干燥全草 野荆芥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茵陈与牛至挥发油的化学成分被引量:8
《广东药学院学报》2010年第5期492-496,共5页霍务贞 卫世杰 袁旭江 索绪斌 李苑新 吴燕红 朱盛山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0973954);广东省中医药管理局课题(2008361);广东省卫生厅基金项目(B2009114);广州市科技局课题(2008A1-E4101-3)
目的分析茵陈和牛至中挥发油成分,并比较其异同。方法按2010年版《中国药典》附录[挥发油测定法]中的规定,提取茵陈和牛至中的挥发油,用气相色谱-质谱法分析检测。结果茵陈和牛至挥发油的主要成分均为单萜类、双环倍半萜类成分。该两类...
关键词:茵陈 牛至 挥发油 气相色谱-质谱 单萜类成分 双环倍半萜类成分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