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慕克

作品数:474被引量:108H指数:5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文学更多>>
相关作者:张虎杨中举朱春发高华毕文娟更多>>
相关机构:南开大学江苏师范大学浙江传媒学院暨南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更多>>
相关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选择条件:
  • 期刊=名作欣赏(学术版)(下旬)x
条 记 录,以下是1-7
视图:
排序:
边框的解构——帕慕克《新人生》中叙述空间的开放性
《名作欣赏(学术版)(下旬)》2023年第3期136-138,共3页石嘉 
当代土耳其作家奥尔罕·帕慕克擅长以族裔文学中“故乡的忧郁灵魂”反映多元文化与文明共同关注的问题,与复杂的主旨相配合,叙事技巧方面帕慕克小说以边框的解构营造开放的文本空间,打破虚构世界和现实世界的严格限制,人物穿梭于多维空...
关键词:《新人生》 叙述空间 互文 寓言 
文化对立后的同谋共生——《我的名字叫红》中文化融合的审美特征
《名作欣赏(学术版)(下旬)》2018年第10期114-115,118,共3页沈佳颖 
江苏师范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项目<艾米莉.勃朗特诗歌意象研究>(项目编号2017YXJ16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帕慕克的小说致力于探索以土耳其为代表的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关系,提出了异质文化之间的和谐共生的核心观念。本文探讨了《我的名字叫红》中土耳其传统细密画在流传过程中所受到的外来文化的影响、变更及创新,从文化同谋、文化对立、...
关键词:帕慕克 同谋 对立 文化融合 
后现代的优雅转身——从帕慕克和莱辛谈起
《名作欣赏(学术版)(下旬)》2015年第12期93-95,共3页蒋书丽 
20世纪后半叶世界文学的发展,在文体变化上的追求达到了一种极致的状态,但在这些先锋前卫的文体实验背后,也隐藏着巨大的历史传统的背影,即在各种后现代的艺术手法背后,实则是一种传统的精髓。这一点在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帕慕克和莱辛...
关键词:帕慕克 莱辛 后现代 传统 
珍藏逝去的美好——帕慕克《纯真博物馆》解读
《名作欣赏(学术版)(下旬)》2015年第10期110-111,共2页吴明靖 
《纯真博物馆》是帕慕克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的第一部作品。本文以爱情、纯真、物品、博物馆作为关键词,结合土耳其的文化背景,对小说的内容、情感、创作手法深入分析,呈现出小说内涵的深度与广度。
关键词:《纯真博物馆》 帕慕克 爱情 物品 
美景之美 在其忧伤——帕慕克小说《伊斯坦布尔:一座城市的记忆》思想探微
《名作欣赏(学术版)(下旬)》2014年第2期21-23,共3页梅云慧 
土耳其作家奥尔罕·帕慕克是当代文坛颇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他以深刻的笔触描写了独属于土耳其人的民族之魂——"呼愁"。本文通过对其作品《伊斯坦布尔:一座城市的记忆》的解读来剖析隐现在作品中的忧愁元素,以及形成这种忧愁的原因。
关键词:奥尔罕·帕慕克 奥斯曼帝国 伊斯坦布尔 民族“呼愁” 
《我的名字叫红》:文化融合的一种焦虑被引量:1
《名作欣赏(学术版)(下旬)》2011年第2期65-68,共4页兰守亭 杨中举 
本文探讨了帕慕克在小说《我的名字叫红》中所表达的焦虑意识,并认为这种焦虑源于文化融合过程中的尖锐冲突。帕慕克描写谋杀案的目的主要是用来揭示文化融合的艰难性,而这种艰难性的书写,也恰恰反映出了作者思想深处那种具有忧郁特征...
关键词:帕慕克 文化融合 焦虑意识 
近2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及其主要贡献(一)
《名作欣赏(学术版)(下旬)》2007年第11期41-41,共1页
瑞典诺贝尔基金会官方网站透露了近2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名单及其主要贡献(即获奖理由):2006年:土耳其作家奥罕·帕慕克(Orhan Pamuk)获奖理由:在追求他故乡忧郁的灵魂时发现了文明之间的冲突和交错的新象征。
关键词:诺贝尔文学奖 获奖理由 帕慕克 诺贝尔基金会 耶利内克 人性本质 品特 最基本元素 野蛮人 使人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