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杂双七

作品数:19被引量:26H指数:3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相关作者:李曙光彭惠普廖亦龙王丰黄德娟更多>>
相关机构: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华南师范大学中山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杂交水稻》《农村百事通》《中国科技成果》《中国农村科技》更多>>
相关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九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广东省科委资助项目农业部农业科技跨越计划项目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培杂航香
《广东农村实用技术》2011年第12期28-28,共1页
特征特性:培杂航香属感温型两系杂交稻组合。广东地区早造平均全生育期130天,与优优128相同,比培杂双七迟熟2天。分蘖力中强,株型中集,剑叶较宽长,穗大粒多,抗倒力一般,后期熟色好。
关键词:杂交稻组合 优优128 全生育期 广东地区 培杂双七 感温型 分蘖力 株型 
优质两系杂交稻培杂双七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
《现代农业科技》2010年第7期81-82,共2页彭维 
阐述了优质两系杂交稻组合培杂双七的特征特性,并介绍了其主要栽培技术,包括培育壮秧、合理施肥、科学灌水、病虫害防治等内容,以期为培杂双七的栽培提供参考。
关键词:两系杂交稻 培杂双七 特征特性 栽培技术 
2009年早造优质杂交稻品种推介
《广东农村实用技术》2009年第2期8-8,共1页
天优998:感温型三系杂交稻组合。晚造全生育期109—111天,与培杂双七相近。分蘖力中等,株型紧凑。晚造米质达国标优质二级,外观品质鉴定为一级,抗稻瘟病,中抗白叶枯病。抗倒力和后期耐寒力均较强。一般亩产550公斤左右,高产栽培...
关键词:优质杂交稻 品种 高产栽培 杂交稻组合 天优998 抗白叶枯病 全生育期 培杂双七 
两系杂交稻培杂双七的种植示范及栽培技术被引量:1
《广东农业科学》2008年第1期7-7,10,共2页彭衍集 
两系杂交稻培杂双七在揭西县五云镇中低产田示范种植,平均每667 m2产量为427 kg、高产田块达432 kg,且具有抗病性强、适应性好等优点,可在揭西县中低产稻区进一步推广种植;同时还介绍了培杂双七抛秧栽培的技术要点,包括合理安排"四期"...
关键词:两系杂交稻 培杂双七 示范种植 栽培技术 
两系杂交稻培杂双七种植示范及栽培技术
《广东农村实用技术》2006年第11期8-9,共2页彭衍集 
揭西县五云镇坡苏、保新、宝石等行政村的耕地大多为沙壤土质,土壤肥力差,水稻产量较低,每造亩产在300公斤左右,属中低产田。1998年早造,在揭阳市科委和揭西县科技局的支持帮助下,开始引种两系杂交稻,取得明显效益。2003年试种...
关键词:两系杂交稻 栽培技术要点 种植面积 培杂双七 示范 土壤肥力 水稻产量 中低产田 
华优8305
《中国科技成果》2006年第19期60-60,共1页
特征特性:感温型三系杂交稻组合。早造平均全生育期125~126天,比培杂双七早熟2~3天。分蘖力中等,株型中集,剑叶短直,抗倒力中弱。株高105.8~109.5厘米,穗长21.2~22.8厘米,穗大粒多,着粒密,每穗总粒数155粒,结实率87....
关键词:直链淀粉含量 抗性频率 杂交稻组合 每穗总粒数 全生育期 培杂双七 外观品质 整精米率 
酯酶同工酶电泳鉴定天优122、培杂双七种子纯度研究被引量:6
《广东农业科学》2005年第5期22-24,共3页黎杰强 彭艺 徐翔飞 邓羽中 刘晖 张顺佳 范红超 
利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对水稻秧苗针叶期的酶粗提液进行酯酶同工酶(EST)电泳分析结果表明:天优122不但具备父母本互补酶带EST3、Est4,同时也具备父本酶带Est7及母本酶带Est11、Est12,F1与双亲的酯酶酶带强弱有差异;而培杂双七不但具...
关键词:酯酶同工酶 杂交稻 天优122 培杂双七 种子纯度 
不同栽培环境条件对优质杂交稻培杂双七稻米品质的影响研究被引量:5
《杂交水稻》2004年第5期56-58,62,共4页柳武革 刘振荣 李曙光 廖亦龙 黄德娟 彭惠普 王丰 
国家农业部农业科技跨越计划项目 ( 1999-0 5 )
通过在不同地区、不同季节进行不同插植密度和施肥条件的大田种植试验 ,对培杂双七稻米品质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华南稻区早晚季种植、珠江三角洲地区和丘陵地区种植以及不同插植密度和混施硅肥、沸石均对部分品质性状产生显著...
关键词:优质杂交水稻 培杂双七 稻米品质 栽培环境 
两系杂交稻“培杂双七”高产记录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第5期128-128,共1页王永锐 黄成贤 
广东省科技厅资助项目 (99B0 0 80 19)
关键词:“培杂双七” 结实率 栽培技术 米质分析 两系杂交稻 营养 水分 高产记录 
培杂双七高产示范及栽培技术被引量:2
《广东农业科学》2002年第2期12-14,共3页廖妙泉 曾启汉 
国家农业科技跨越计划项目
培杂双七是广东省农科院水稻所选育的两系杂交稻新组合。 2 0 0 0~ 2 0 0 1年兴宁市农业局组织实施了由广东省农科院承担的国家农业科技跨越计划项目———优质两系稻培杂双七生产技术体系试验示范 ,面积 66.7hm2 。兴宁市农业局根据...
关键词:两系杂交稻 培杂双七品种 高产示范 栽培技术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