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传媒时代

作品数:23被引量:97H指数:6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更多>>
相关作者:谭德生单小曦杜明业董朝峰张震更多>>
相关机构:聊城大学广西师范大学山东大学淮北师范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时代文学》《中国研究生》《长治学院学报》《中外文论》更多>>
相关基金:国家级精品课程建设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电子传媒时代戏曲的危机与生机
《戏曲研究》2017年第2期205-222,共18页陈建华 
本文为湖北经济学院学科群项目“文创产业背景下的传统文化现代传播”(项目编号:23)阶段性成果.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对于戏曲命运及未来走向,有过几次大型思索与讨论。80年代的那次大讨论,学术界将戏曲危机的原因定位于与时代脱节,即戏曲在反映当下生活方面的缺陷,
关键词:20世纪80年代以来 戏曲 传媒时代 危机 电子 当下生活 大讨论 学术界 
电子传媒时代的世界文学
《中外文论》2015年第1期339-348,共10页杜明业 
2012年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项目“世界文学重构与中国话语创建”(项目批准号:12YJA751011)的阶段性成果
从传播媒介和方式入手,考察了世界文学的生成历史语境,试图对'电子传媒时代的世界文学'这一概念加以界定,并考察当下该概念涉及的民族文学、网络文学、世界文学经典和世界文学史的重构等主要问题。
关键词:电子传媒时代 世界文学 民族文学 文学经典 世界文学史重构 
媒介视角下的中国传统戏剧存在形态与特色守护——论“电子传媒时代”中国传统戏剧的发展取向被引量:7
《社会科学论坛》2015年第2期196-218,共23页王铭 
中国传统戏剧的当下形态,是不断"延伸"的"传播媒介"累积而成的。从"传播媒介"视角入思,可以把传统戏剧当下存在的形态,分成存在于舞台演出中依赖"示现媒介"传播的"示现"型戏剧、存在于剧本和曲谱中依赖"再现媒介"传播的"再现"型戏剧和...
关键词:中国传统戏剧 传播理论 媒介延伸 媒介融合 守护“艺术内质” 
浅谈电子传媒时代跨媒介文学的发展
《神州》2014年第18期210-210,共1页高润东 
20世纪,随着电子技术、网络技术和数字技术的发展,带来了文学媒介的变革命,电影文学、电视文学、网络文学及手机文学等跨媒介文学的出现,使文学的存在方式、构成方式和运作方式都发了深刻变革,使传统意义的文学边缘化。本文探讨了跨媒...
关键词:跨媒介文学 发展 话语形式 文学理论 
跨越边界——走向商业化的审美文化
《中外文论》2013年第1期298-307,共10页谭德生 
电子传媒时代,审美文化与商业的关系越来越紧密。从生产、制作到传播、发行,审美文化更多地具有了商品的性质。审美文化的商业化主要体现于两大方面,一是模式化的商业运作。具体体现为情节设计的模式化、套路化以及节目类型、题材、创...
关键词:电子传媒时代 审美文化 商业 模式 询唤 
电子传媒时代传统出版产业转型升级路径浅析被引量:1
《出版与印刷》2013年第2期10-11,32,共3页蔡敏燕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着新兴技术应用的日新月异,尤其是与传统出版产业相关联的电子文化传媒载体,更是推陈出新,电子书包、电子图书、数字报纸、数字期刊、数字动漫、原创网络文学、网络教育出版物。
关键词:出版产业 转型升级 
世俗化转向——电子传媒时代的审美文化探析被引量:2
《文艺评论》2012年第7期4-8,共5页谭德生 
20世纪以来,电子传媒开始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电影、电视、摄像机、手机、多媒体、因特网等蓬勃发展,面对面交流、信件、文本、距离、时间这些口传、印刷时代的文化传播方式逐渐让位给电子媒介,人类文明进入到电子...
关键词:电子传媒 传媒时代 审美文化 世俗化 文化传播方式 面对面交流 20世纪 电子媒介 
电子传媒时代的“基督受难”——观《耶稣受难记》有感
《中国研究生》2012年第11期24-27,共4页王茜 
《耶稣受难记》被梅尔·吉布森通过电影语言将宗教史乃至人类史上两千年前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重新还原在当代人面前,"耶稣受难"或者"基督受难"无论对基督教世界与非基督教世界、有宗教感或无宗教感的人,都有种最基本的表征意义,即...
关键词:《耶稣受难记》 传媒时代 基督教 电子 电影语言 宗教感 当代人 人类史 
电子传媒时代的口头诗学被引量:1
《长治学院学报》2012年第4期44-47,共4页崔国清 杨振岗 
在漫长的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最初的口语文化是思维的启蒙时代,具有强烈的"现场感"、"真实性"。人类社会的变迁是从口语文化走向书面文化再到电子文化,但发展并非呈线性特征,文字的出现只是多了一种交流的工具,随之带来了很多"言而无信...
关键词:口头诗学 次生口语文化 活态文化 原生口语文化 
古代文论在电子传媒时代的意义被引量:1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1期88-91,共4页杨柏岭 
2009年国家级精品课程《文学理论》资助项目
《易·系辞下》论《易》日“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太史公《报任安书》称著史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刘勰《文心雕龙·通变》篇则有感“文律运周,日新其业;变则堪久,通则不乏”。古人能如此自信言说,乃因...
关键词:传媒时代 古代文论 意义 电子 《报任安书》 天人之际 文心雕龙 文化传统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