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失性体验

作品数:71被引量:56H指数:4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文学更多>>
相关作者:王亚平沈鲲唐晓敏闫兵郭守运更多>>
相关机构:华南师范大学湖南科技大学佳木斯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更多>>
相关基金:西华师范大学科研启动基金江苏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内蒙古自治区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浅论《红与黑》中于连的爱情发生
《名作欣赏(评论版)(中旬)》2022年第9期142-144,共3页高海雁 
《红与黑》从爱情的视角来塑造19世纪法国社会新生的资产阶级典型人物,描绘人物的典型的心理状态,揭露和批判了社会制度。历来从政治学和社会学角度出发的解读占据研究界的主流。本文借鉴缺失性体验以及吉拉尔爱慕模仿理论,从爱情视角...
关键词:《红与黑》 爱情视角 缺失性体验 吉拉尔爱慕模仿 
从缺失性体验解读《家事》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22年第6期10-12,57,共4页谢奇苑 
《家事》表面上讲一群高中生组建的虚拟家庭的家事,实则折射出很多现实家庭问题。缺失性体验指人经历创伤、挫折或渴望得不到满足后形成的挫败、失望、痛苦等负面心理感受。而这种体验往往促使人以别的方式来宣泄内心负能量,或进行补偿...
关键词:缺失性体验 归属感 理解 自我实现 
《呼兰河传》:生死意识与缺失性体验主导的自叙传
《长安学刊》2020年第6期37-39,共3页田菁菁 
《呼兰河传》是一部独特的带有鲜明个性特色的自叙传小说。同时,《呼兰河传》的内在的主导动因并非是如很多评论家所认为的一种强烈的“爱的缺失”,而更主要的是作者病痛经验及死亡预体验的凝结。而正是这样一种作者独特的个人经历和羸...
关键词:《呼兰河传》自叙传 缺失性体验 死亡意识 萧红 
童年缺失性体验对张爱玲创作风格的影响
《产业与科技论坛》2018年第14期143-144,共2页田嘉怡 
童年是一个人生命进程的起点,童年阶段所积累的的经历和经验对未来人生方向的选择和结果的奠定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对于艺术家而言,独特的童年体验无疑会在未来的艺术创作中,在某种特殊契机的感召下成为其情感发泄的深层动因并为...
关键词:童年经历 缺失性体验 文学创作 艺术风格 
虚实共生:补给科学课堂“缺失性体验”
《教育与装备研究》2018年第2期57-61,共5页武芳 
“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课堂深度融合的方法、途径、教学效果的实证研究”(课题号:lyg JK-L082)项目成果
新兴的显示技术、触控技术和虚拟技术与传统的实验操作在小学科学课堂形成"虚实共生"的新课型,使传统课堂出现的靶症状(探究能力"缺失性体验"、探究思维"缺失性体验"、探究情感"缺失性体验")都得以有效的补给。基于"虚实共...
关键词:虚实共生 科学课堂 缺失性体验 
论童年经验对作家创作的影响
《北方文学(中)》2017年第6期64-64,共1页李萌 
本文主要探讨丰富性体验和缺失性体验对作家创作的影响。童年时期是人一生中最真实、自然的生命体验,它超越了成年世界的功力和丑陋,超越了世俗的束缚,以最真实的面孔潜伏在在人的生命里,无时无刻不对人产生影响。童年对作家来讲是...
关键词:童年经验 作家创作 丰富性体验 缺失性体验 
浅析童年体验对萧红创作的影响被引量:1
《语文学刊》2016年第22期67-68,共2页康健 
萧红是一位自我体验型的作家,不幸的人生经历给她的创作带来很大影响。本文主要从儿童视角分析童年体验对于萧红创作的影响,从她经历的缺失性体验和丰富性体验两大方面对萧红作品进行梳理,我们会发现萧红将自己的童年体验艺术地转化...
关键词:童年体验 缺失性体验 丰富性体验 对创作的影响 
曹七巧的缺失性体验浅析
《大众文艺(学术版)》2016年第9期33-33,共1页王留番 
张爱玲的《金锁记》因其刻画了在缺失体验指导和控制下的曹七巧这一典型的人物形象才使得它被誉为"中国从古以来最伟大的中篇小说"。本文旨在探讨有着严重缺失性体验的曹七巧的悲剧人生。
关键词:曹七巧 缺失性体验 性压抑 变态心理 
缺失性体验与三毛的悲剧
《内蒙古电大学刊》2016年第2期91-94,共4页李龙 
三毛是一个极富个性和传奇色彩的作家,她短暂的生命堪称梦幻与戏剧的结合,童年的受挫和成长路上感情的得与失,对她的文学审美、个人性格以及文学追求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作家创作的心理机制来看,作家的作品是其人生体验的符号表现。...
关键词:三毛 缺失性体验 《撒哈拉的故事》 
缺失性体验与女性英雄——《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与《满少卿饥附饱飓》之比较
《大东方》2016年第3期107-107,109,共2页黄鲲鹏 
“三言”“二拍”中反映着晚明人文思潮的涌动,尤其是对女性的刻画中蕴含着不少先进的思想。在这五部作品中,有着许许多多令人印象深刻的义女、侠女形象,作家在写作中,对她们甚至超越了“尊重”一词,字里行间满含敬佩之意。讴歌女...
关键词:三言二拍 缺失性体验 集体无意识 女性形象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