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带西太平洋

作品数:188被引量:1050H指数:14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相关作者:李铁刚黄荣辉熊志方李若钝常凤鸣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更多>>
相关期刊:更多>>
相关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CAS-ESM2中由热带西太平洋海表温度偏差引起的双赤道辐合带偏差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2024年第5期1631-1644,共14页佟晋宁 郑飞 靳江波 杨若文 朱江 曾庆存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2175045);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项目(XDB42000000)资助。
双赤道辐合带(Double Intertropical Convergence Zone,Double ITCZ)是当前气候系统模式和地球系统模式中常见的热带太平洋降水偏差问题,关于该系统偏差的形成原因一直受众多学者们的广泛关注和研究.本文采用中国科学院地球系统模式第...
关键词:SST偏差 Double ITCZ Nudging SST CAS-ESM2 
冰期旋回中热带西太平洋碳源汇过程、机理与效应
《科学通报》2024年第13期1742-1758,共17页李铁刚 熊志方 秦秉斌 贾奇 郭景腾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830539);崂山实验室科技创新项目(LSKJ202204200);泰山学者工程项目(TS20190963,TSQN202211265)资助。
冰期旋回是第四纪地球气候变化最显著的特征,热带西太平洋通过水文循环控制全球气候演化,这是“气候演变低纬驱动”理论的核心内容.由于现代热带西太平洋CO_(2)总体上处于海-气平衡,因此基于“将今论古”的思想,长期以来学术界认为热带...
关键词:表层海洋固碳 深部海洋储碳 海平面 风尘 碳循环 上新世以来 
北赤道逆流影响的热带西太平洋秋冬转换期海表叶绿素浓度与ENSO循环
《海洋学报》2024年第3期12-21,共10页高微 马本俊 
青岛黄海学院2022年度博士科研启动基金项目(2022boshi03)。
在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l Nino-Southern Oscillation, ENSO)的发生、发展中,北赤道逆流也有明显的年际变化,但北赤道逆流的变化如何影响海洋水文生态条件的变化过程尚不清楚。本文以位于热带西太平洋的北赤道逆流影响区为研究海区,分析...
关键词:北赤道逆流 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 海洋环境要素 热带西太平洋 
晚第四纪热带西太平洋Noelaerhabdaceae科颗石长度和质量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23年第4期38-47,共10页孙晗杰 Beaufort Luc 安佰正 李铁刚 常凤鸣 南青云 黄翠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中更新世以来热带西太平洋颗石藻钙化作用研究”(4187604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晚中新世以来印度洋-太平洋暖池水体交换过程及其气候效应”(41830539);崂山实验室科技创新项目“新生代西太平洋环境演化的沉积记录及机制”(LSKJ202204200);中国科学院海洋地质与环境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课题(MGE2022KG5)。
选取热带西太平洋暖池北部边缘西菲律宾海本哈姆高原(Benham Rise)MD06-3050站位的柱状样沉积物样品,利用双向圆偏光法拍摄并合成图像,通过SYRACO人工智能软件自动识别并测量和计算Noelaerhabdaceae科颗石的平均长度和平均质量。研究结...
关键词:颗石质量 颗石长度 晚第四纪 西太平洋 
晚第四纪热带西太平洋海气CO_(2)交换影响因素被引量:1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23年第4期48-55,共8页郭景腾 熊志方 李铁刚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晚中新世以来印度洋-太平洋暖池水体交换过程及其气候效应”(41830539),“南极罗斯海硅藻沉积变化机理及其与中更新世气候转型(MPT)的潜在关联”(42006075);泰山学者工程项目(ts20190963)。
探究海气CO_(2)交换有助于解析全球碳循环和全球气候变化。由于海水和大气的直接接触,研究表层海水碳酸盐系统变化成为探究海气碳交换的关键。基于已有热带西太平洋表层海水碳酸盐系统研究成果,本文总结了有孔虫壳体B/Ca和δ11B指标重...
关键词:浮游有孔虫 B/Ca δ11B 厄尔尼诺-南方涛动 东亚季风 南大洋 碳循环 
热带西太平洋沉积物浮游有孔虫壳体发育过程的三维重建与壳体形态对生态和古海洋的指示意义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23年第4期17-29,共13页段佰川 李铁刚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晚中新世以来印度洋-太平洋暖池水体交换过程及其气候效应(41830539)”;崂山实验室科技创新项目“新生代西太平洋环境演化的沉积记录及机制(LSKJ202204200)”;泰山学者工程专项——泰山学者特聘专家计划(ts20190963)。
浮游有孔虫钙质骨骼的生物学功能及其作用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之前的研究认为壳体通过提供负浮力在调节浮游有孔虫的受力平衡中起作用。然而,很少有研究对浮游有孔虫的个体发育过程进行重建和定量分析以揭示在其生命过程中壳体的功能。本...
关键词:浮游有孔虫 形态功能 个体发育 平均密度 古海洋学 
热带西太平洋沉积物的环境磁学特征对东亚冬季风的响应
《地学前缘》2022年第5期23-34,共12页侯啸林 徐继尚 姜兆霞 曹立华 张强 李广雪 王双 翟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91858203,41976198,41030856);自然资源部全球变化与海气相互作用专项(GASI-02-PAC-CJ15)。
西太平洋暖池(Western Pacific Warm Pool, WPWP)指位于热带太平洋中、西部(包括南海南部和苏禄海)年平均水温超过28℃的广大海域。由于巨厚的表层暖水覆盖,西太平洋暖池成为全球热量和水汽交互的重要源区,对驱动温盐环流、调节全球气...
关键词:西太平洋 东亚冬季风 环境磁学 磁铁矿 
解密“深海花园” 探索深海海山上的生命绿洲
《中国国家地理》2022年第9期36-53,共18页王蕾  
自2013年起,我国科学家利用深海深潜器对热带西太平洋的多座海山进行了多次生物多样性科考。他们在这些海山上发现了众多神奇的深海花园,那是一些以海绵场和珊瑚林为基底的小型生物聚落。科学家探索和研究着徜徉在花园中的新奇生命,发...
关键词:深海环境 深潜器 热带西太平洋 妙招 生物多样性 小型生物 生命绿洲 珊瑚林 
基于磷脂脂肪酸的热带西太平洋沉积物生源要素矿化过程探析被引量:1
《地学前缘》2022年第4期93-102,共10页杨梓阳 任登龙 贺志鹏 李学刚 宋金明 袁华茂 段丽琴 李宁 张倩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91958103,42176200);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XDA23050501);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ZR2020YQ28)。
甄别生源要素参与的海洋沉积物矿化过程对探析生源要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有重要的作用,矿化作用包括有氧呼吸、硝酸盐还原、铁锰异化还原及硫酸盐还原等多个过程,但如何区分这些过程一直是海洋沉积物矿化研究的难点。本研究采用气相色...
关键词:磷脂脂肪酸 矿化过程 指示作用 海洋沉积物 热带西太平洋 
鳞侧尖柳珊瑚Paracis squamata(Nutting,1910)(八放珊瑚亚纲:丛柳珊瑚科)的形态学和系统发育研究
《海洋科学》2022年第8期48-56,共9页孙梦岩 詹子锋 徐雨 徐奎栋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930533,42176128);“科学”号高端用户项目(KEXUE2019GZ04,KEXUE2020GZ02)。
2014年自雅浦海沟附近的一座海山通过水下无人遥控潜水器获得3株八放珊瑚样本,通过对其珊瑚虫和骨片观察,并结合线粒体错配修复蛋白基因(mtMutS)的测序分析,进行了分类学和系统发育研究。结果显示,3株八放珊瑚均为鳞侧尖柳珊瑚Paracis s...
关键词:冷水珊瑚 热带西太平洋 海山 分类 软珊瑚目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