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游有孔虫

作品数:173被引量:558H指数:14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生物学更多>>
相关作者:李铁刚翦知湣向荣陈木宏成鑫荣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同济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国科学院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更多>>
相关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晚第四纪热带西太平洋海气CO_(2)交换影响因素被引量:1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23年第4期48-55,共8页郭景腾 熊志方 李铁刚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晚中新世以来印度洋-太平洋暖池水体交换过程及其气候效应”(41830539),“南极罗斯海硅藻沉积变化机理及其与中更新世气候转型(MPT)的潜在关联”(42006075);泰山学者工程项目(ts20190963)。
探究海气CO_(2)交换有助于解析全球碳循环和全球气候变化。由于海水和大气的直接接触,研究表层海水碳酸盐系统变化成为探究海气碳交换的关键。基于已有热带西太平洋表层海水碳酸盐系统研究成果,本文总结了有孔虫壳体B/Ca和δ11B指标重...
关键词:浮游有孔虫 B/Ca δ11B 厄尔尼诺-南方涛动 东亚季风 南大洋 碳循环 
岁差驱动的全新世热带太平洋—印度洋水汽输送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23年第4期56-70,共15页刘冰瑾 黄恩清 田军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低纬水循环地质演变”(42122042);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温室期低纬水文循环的地质演变”(22120220531)。
大洋内部蒸发、水汽输送和降水过程构成了全球水文循环的主体,但长久以来对全新世大洋内部水文循环的演变历史和驱动机制缺乏认识。利用全球热带海区98个站位混合层浮游有孔虫壳体的δ18O和Mg/Ca温度记录,计算了全新世以来表层海水δ18...
关键词:低纬水循环 轨道周期 海水氧同位素 浮游有孔虫 
浮游有孔虫表层水种不同形态类型壳体的Sr/Ca记录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23年第4期10-16,共7页贾奇 李铁刚 熊志方 秦秉斌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晚中新世以来印度洋-太平洋暖池水体交换过程及其气候效应”(41830539);崂山实验室科技创新项目“新生代西太平洋环境演化的沉积记录及机制”(LSKJ202204200);泰山学者工程专项——泰山学者特聘专家计划(ts20190963)。
浮游有孔虫表层水种Globigerinoides ruber (白色)和Trilobatus sacculifer壳体是过去海洋环境信息的重要载体,其壳体Sr/Ca比值在重建古海洋环境变化中具有较大潜力,因此本文旨在探讨G. ruber(白色)和T. sacculifer的不同形态类型Sr/Ca...
关键词:浮游有孔虫 形态类型 G.ruber(white) T.sacculifer Sr/Ca 
热带西太平洋沉积物浮游有孔虫壳体发育过程的三维重建与壳体形态对生态和古海洋的指示意义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23年第4期17-29,共13页段佰川 李铁刚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晚中新世以来印度洋-太平洋暖池水体交换过程及其气候效应(41830539)”;崂山实验室科技创新项目“新生代西太平洋环境演化的沉积记录及机制(LSKJ202204200)”;泰山学者工程专项——泰山学者特聘专家计划(ts20190963)。
浮游有孔虫钙质骨骼的生物学功能及其作用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之前的研究认为壳体通过提供负浮力在调节浮游有孔虫的受力平衡中起作用。然而,很少有研究对浮游有孔虫的个体发育过程进行重建和定量分析以揭示在其生命过程中壳体的功能。本...
关键词:浮游有孔虫 形态功能 个体发育 平均密度 古海洋学 
海底热浪与“绿色壁垒”
《环球财经》2023年第4期12-12,共1页丰君子 
作为一类诞生于五亿多年前的古老原生动物,有孔虫可能是海洋中除细菌之外,数量最多的生物。它既是海洋食物链中的重要一环,也是地层学家眼中的“海洋记录者”一一与通过对大陆冰川进行识别断代的方法相比,通过氧和碳的同位素定年方法建...
关键词:大陆冰川 浮游有孔虫 绿色壁垒 原生动物 地层学 
印度洋东经90°海岭表层沉积物浮游有孔虫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23年第1期105-117,共13页胡昱洁 李小艳 宋召军 张彬 殷征欣 张辉 胡倩男 丁旋 
全球变化与海气相互作用专项“东印度洋IND-CJ04区块海底底质和底栖生物调查”(GASI-02-IND-CJ04)。
对东印度洋90°海岭附近海域82个表层沉积物样品中的浮游有孔虫进行鉴定统计分析,揭示了研究区表层沉积物中浮游有孔虫区域分布特征,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初步探讨。研究表明,东印度洋90°海岭附近海域表层沉积物中浮游有孔虫呈现典型...
关键词:表层沉积物 浮游有孔虫 沉积环境 东经90°海岭 印度洋 
南大洋南极带现代浮游有孔虫Neogloboquadrina pachyderma(sinistral)钙化作用受控于海水温度而非海洋酸化被引量:1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2022年第11期2152-2165,共14页宋茜薇 秦秉斌 唐正 刘焱光 陈志华 郭景腾 熊志方 李铁刚 
南大洋专项项目(编号:IRASCC2020-2022-No.01-03-02);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项目(编号:2019S04、2017Y07、2019Q09);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42076232、41976080、42006075);泰山学者工程项目(编号:TS20190963)资助。
浮游有孔虫Neogloboquadrina pachyderma (sinistral)作为中高纬度海洋优势种,是当地碳酸钙(CaCO)生产的重要组成,然而关于该种钙化作用受控因素以及对未来海洋环境变化的可能响应方式却知之甚少.本研究基于优化的粒径标准化壳体重量(S...
关键词:浮游有孔虫SNW 超声清洗 CaCO3生产 海洋碳循环 气候变化 
渐新世至中新世南海北部IODP U1499站位年龄框架与沉积演化被引量:1
《微体古生物学报》2022年第2期146-160,共15页胡哲 黄宝琦 卢亚敏 苏克凡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No.42176065)的资助。
南海的沉积演化与构造和洋流活动关系密切,过去对沉积过程的讨论集中在陆坡区,对深水海盆的了解较少。本研究选用南海北部的国际大洋发现计划(IODP)367航次的U1499B钻孔761.86~933.17 m段,在精细的浮游有孔虫生物地层学基础上,结合Sr同...
关键词:浮游有孔虫 沉积速率 生物地层学 渐新世至中新世 南海 
19万年以来南海北部MD12-3429站浮游有孔虫记录的表层海水环境演化
《微体古生物学报》2022年第2期170-179,共10页曹寒冰 齐晓婕 黄宝琦 苏克凡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42176065)的资助。
南海北部陆坡具有较高的沉积速率,为古海洋和古气候演化提供了绝佳的研究材料。本研究对南海北部陆坡中部MD12-3429站(20°08.52’N, 115°49.84’E,水深903 m)的高分辨率沉积样品中的浮游有孔虫群进行研究,重建了海洋氧同位素期(MIS)6...
关键词:浮游有孔虫 上部水体结构 古生产力 东亚季风 南海北部 
南海北部IODP U1500B孔45R-56R生物地层学研究与沉积历史恢复被引量:1
《微体古生物学报》2022年第1期85-98,共14页卢亚敏 苏克凡 黄宝琦 胡哲 
中国自然科学基金委的资助(No:42176065)。
本文对南海北部IODP 367航次U1500B孔45R–56R段(1 262.4~1 378.8 m)岩心的浮游有孔虫进行生物地层学研究,共识别出15个浮游有孔虫生物事件,并结合锶同位素测年结果,建立了可靠的年代地层框架。45R–49R段为中中新世–晚渐新世沉积地层;...
关键词:浮游有孔虫 生物地层 洋脊跃迁 IODP 367航次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