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法社会

作品数:273被引量:336H指数:8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文学更多>>
相关作者:胡健董春诗潘佳铭王天根杨华更多>>
相关机构:西安石油大学华南师范大学武汉大学吉林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更多>>
相关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清代遂宁张氏家风探本溯源
《炎黄地理》2023年第11期13-15,共3页张欣 
中国古代社会是由一个个家族凝聚而成的宗法社会。古人向来有着浓重的家族观念,因此对家教、家训、家风的传承十分看重。遂宁黑柏沟张氏家族是一支在清代兴盛时间长达两百年左右,以及在政治、文化上都有着重要影响的蜀中望族。遂宁张氏...
关键词:宗法社会 张氏家族 家族观念 巴蜀文化 遂宁 家风 世代传承 探本溯源 
岭南宗法社会的重构与自梳文化现象浅析
《炎黄地理》2022年第12期19-21,共3页何久源 
自梳女指那些在未婚梳起已婚女性的发型,从此终身不嫁,仍然住在父母房子里的女子。自梳女群体的产生伴随着岭南宗法社会的重构。这一风俗从清末开始在岭南兴起,直到新中国成立才逐渐淡出历史舞台。通过对清代历史资料的分析,从岭南宗法...
关键词:宗法社会 自梳女 谋生手段 已婚女性 现象浅析 岭南 重构 仪式意义 
论闽粤张氏四次人为的文化认祖
《客家研究辑刊》2022年第2期125-137,共13页张长兴 
一、中华文化认祖的历史大背景几千年来的中国社会基本上是宗法社会,这是中国有别于世界的最主要特征。外国有统一君民的宗教,比如耶稣基督教、伊斯兰教等等。而中国则没有,基本上是大家都敬祖宗;老祖宗就是各姓亿万炎黄子孙的链接纽带...
关键词:伊斯兰教 宗法社会 精神寄托 基督教 中华文化 耶稣 炎黄子孙 
写在《祝福》上映之前
《电影》2022年第7期56-57,共2页桑弧 
《祝福》是鲁迅先生在一九二四年所写的一篇小说。作者以无比深厚的同情塑造了祥林嫂这么一个纯良无辜的农村劳动妇女的典型形象,同时对宗法社会和封建道德的虚伪残酷做了无情的暴露和鞭挞。毫无疑问,这篇小说是五四以来中国文学最优秀...
关键词:《祝福》 封建道德 劳动妇女 宗法社会 祥林嫂 典型形象 震撼人心 鞭挞 
《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五)》特种邮票
《集邮博览》2022年第5期4-4,共1页 
《红楼梦》,又名《石头记》《金陵十二钗》《情僧录》《风月宝鉴》,是中国小说史上最为卓越的作品之一。全书120回,前80回为清代曹雪芹所作,后40回一般认为系清代程伟元、高鹤整理。全书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贾宝玉...
关键词:《石头记》 中国小说史 程伟元 薛宝钗 爱情婚姻悲剧 红楼梦 宗法社会 贾宝玉 
“家—国”关系下儒家生育理念及其现代转换被引量:1
《国际儒学(中英文)》2022年第1期35-38,166,167,共6页肖尧中 
植根农耕社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及宗法社会的权力结构和运行规则中的传统儒家生育理念,以“尊男卑女”“多子多福”及基于“天人合一”的人道“天道化”为要义。在依循平等、自由、公正等现代社会权利理念的当前,儒家生育理念需以重构...
关键词:家国关系 儒家生育理念 宗法社会 儒学的现代化 
忠与孝:体会宗法社会的伦理选择之难
《语文教学通讯》2022年第1期148-150,共3页汤成慧 
【专题解释】在中国古代“家国一体”的社会中,忠孝观念源远流长。它既有温情的一面,又有严酷的一面。古人说忠孝两难全,以《陈情表》为例,表面上是蜀汉旧臣李密抚养祖母刘氏与入新朝为官在时间上的取舍,深层则是尽孝与尽忠之间的矛盾,...
关键词:宗法社会 《陈情表》 伦理选择 忠孝观念 人的自然属性 家国一体 社会属性 
从《红楼梦》看古代“姓名权”
《公民与法(综合版)》2022年第1期38-39,共2页张景卫 
在中国古代等级森严、尊卑有序的宗法社会中,人的言行举止无不受到严格的规范,姓名自然也难逃窠臼。相比今天,古人姓名不仅是个人代号,还被赋予了更多的内涵,隐藏着丰富的法律规则。而《红楼梦》中的人物,有名有姓的达数百个,书中人物...
关键词:《红楼梦》 言行举止 宗法社会 姓名权 等级森严 尊卑有序 古代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湘潮》2021年第11期46-48,共3页刘新华 
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产生于东方古代农耕经济和宗法社会之中,表现出强烈的宗法农业社会的精神和血缘集团伦理观念,有"大一统"的专制政治传统;马克思主义有着明显的西方近现代文化特质。从表面来看,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文化传统似乎南辕北辙...
关键词:农耕经济 中国传统文化 专制政治 宗法社会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伦理观念 文化特质 
评明清鬻画现象
《艺术家》2021年第10期22-22,共1页张玉婷 
在古代,读书人大多不愿意谈论钱财,他们认为一旦涉及"经营""治生",便与"道""义"相悖,是对文人品格的一种贬低,更不愿意直接谈论买卖自己的书画。然而,自明代中期以后,文人通过绘画获取收益的情况日渐增多,达到书画市场的鼎盛期,许多书...
关键词:宗法社会 明代中期 书画市场 鼎盛期 明朝中后期 文人品格 生产方式 读书人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