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化

作品数:251被引量:352H指数:9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更多>>
相关作者:王爱平范慧马强纪虎孙长永更多>>
相关机构:山东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大学四川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更多>>
相关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甘肃省社科规划项目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汉晋时期《道德经》宗教化历程考论
《宗教学研究》2023年第5期30-38,共9页张晓雷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西南道教文献整理与数据库建设”(21&ZD249);四川大学专职博士后研发基金专项项目(skbsh2022-01);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第73批面上资助(2023M732488)阶段性成果。
西汉时期,社会上流传的老子以修道而长寿的观念是后世《道德经》宗教化的诱因,也出现了方士之学与《老子》相糅合的端倪。至东汉时,老子的神格化直接推动了《道德经》的宗教化,《道德经》同神仙方士之学合流的趋势愈加明确。及至汉末,...
关键词:汉晋 道德经 老子 
“三礼”第五
《语数外学习(高中版)(中)》2023年第7期12-13,共2页朱自清 
许多人家的中堂里,供奉着“天地君亲师”的大牌位。天地代表生命的本源。亲是祖先的意思,祖先是家族的本源。君师是政教的本源。人情不能忘本,所以供奉着这些。荀子只称这些为礼的三本;大概是到了后世才宗教化了的。荀子是儒家大师。儒...
关键词:社会风俗习惯 宗教仪式 天地君亲师 宗教化 儒家 荀子 三本 本源 
以贺麟的新心学为起点的中西体系哲学比较研究
《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23年第3期171-172,共2页杨大春 
贺麟的新心学是中西汇通的典范。在他看来,为了开展新儒家,须以西洋的哲学发挥儒家的理学,须吸收基督教的精华以充实儒家的礼教,须领略西洋的艺术以发扬儒家的诗教。他认为儒学是合诗教、礼教、理学三者为一体的学养,也即艺术、宗教、...
关键词:诗教 中西汇通 贺麟 宗教化 新儒家 哲学化 礼教 基督教 
20世纪以来《周易》“观物取象”的审美阐释被引量:3
《文艺评论》2023年第1期57-64,共8页王怀义 
2021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0世纪以来《周易》‘观物取象’审美阐释研究”(批准号:21BZW064)阶段成果。
20世纪以来,随着西方学术思想的涌入,王国维、郭沫若、宗白华、方东美、钱锺书等前辈学者对《周易》“观物取象”观进行了多样阐释和解读,其总体趋向是剥离其中所蕴含的宗教性因素,同时将以主体性、自由性、独创性、超越性等为主导的现...
关键词:观物取象 去宗教化 审美阐释 
唐与高句丽、百济道教交流问题新探
《唐史论丛》2022年第1期310-326,共17页冯立君 
国家社科基金冷门“绝学”与国别史研究专项“中国海疆通史(多卷本)”(项目编号:19VJX032);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东亚汉字文化圈研究”(项目编号:20XSS004)阶段性成果
道教从中国古老的民间信仰发展而来,狭义指拥有道观和道士的教团组织,广义指包括民间一切道教信仰的民众道教。道教在汉晋时代(公元2—6世纪)才完成“宗教化”,不可避免地受到当时南亚传入中原的佛教影响。唐代前期,道教与佛教一同入侵...
关键词:高句丽 佛教影响 唐代前期 道教信仰 宗教化 民间信仰 
昆仑文化在华夏的宗教化——道教与昆仑文化被引量:1
《青海师范大学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22年第1期52-55,共4页齐昀 
昆仑文化的核心观念在于其不死观念。昆仑不死观念直接启发了神仙思想的产生。华夏先民追求成仙不死之思想观念,源于对身体和生命的独特认识。这种独特的对于现世生命绵延的追求,导致了华夏本土宗教——道教的产生。道教从昆仑文化对形...
关键词:昆仑文化 不死观念 神仙思想 道教 
西王母的华夏母亲地位——“黄河与华夏文明”之二
《博览群书》2022年第4期11-14,共4页黑金福 
西王母是华夏上古神话中的女神,她的神迹见载于中国古代的四部传统典籍,她的形象经过“层累”而日渐丰满。西王母故事在流传过程中经历过多次改编和再创造,呈现出文学化、艺术化和宗教化的特点。每个民族最初的宇宙观来自神话思维和想...
关键词:华夏文明 西王母 上古神话 神话思维 《山海经》 文学化 流传过程 宗教化 
伊朗,一个被低估的文明
《南风窗》2021年第26期103-104,共2页施晶晶 
伊斯兰、核武器、战争骚乱、石油土豪、毒品走廊,这些关键词构成了国际舆论对伊朗的观感,但又很难让人与500年前、那个由“神灯”“飞毯”等东方奇幻意象构成的文明古国“波斯”产生印象勾连。1979年爆发伊斯兰革命后,近代伊朗才引起国...
关键词:伊斯兰革命 东西方文明 国际舆论 妖魔化 宗教化 关键词 伊朗 
《布德之路》:西藏历史叙事传统的回归样本
《当代电影》2021年第10期33-35,共3页胡谱忠 
首都师范大学文化研究院2021年一般课题“以建党百年为契机的红色影视文化建设”(编号:ICS-2021-B-0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近年来,在大众文化中盛行着一种叙事资源相对封闭的西藏形象。这种叙事资源受到国际流行的"西藏话语"影响,生产着一成不变的精神化、宗教化的"西藏形象",透露出浓厚的东方主义趣味——把西藏叙述成一个与历史绝缘的特异空间。这种文化...
关键词:西藏形象 历史叙事 叙事资源 去历史化 东方主义 宗教化 大众文化 文化叙述 
17—19世纪孔子视觉形象在欧洲的流传和演变被引量:1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2021年第4期56-62,I0003,共8页陈妤姝 
2020年度上海市社科规划一般课题“上海所藏西方人绘制的中国图像研究”(2020BLS003)的阶段性成果。
16—18世纪,传教士们将天主教带到中国,同时也将儒家思想和孔子的形象传回欧洲。在欧洲重塑孔子的视觉形象并非易事,这需要传达出孔子身上所蕴含的中国文化特质,以及他作为"至圣先师"的个人魅力,同时还要兼顾欧洲观众的审美习惯和价值...
关键词:孔子形象 二次创作 去宗教化 文人形象 启蒙运动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