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名社

作品数:210被引量:95H指数:5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文学历史地理更多>>
相关作者:江琼黄艳芬史挥戈张婷婷张登林更多>>
相关机构:皖西学院合肥学院北京鲁迅博物馆南京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更多>>
相关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山东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计划项目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选择条件:
  • 学科=文学x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鲁迅赞助”下的未名社文学翻译社会学考察
《鲁迅研究月刊》2025年第3期72-82,共11页侯杰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中国翻译话语文献整理研究与数据库建设(1840-2022)”(23JZD038);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期刊翻译与中国现代民族国家话语建构(1895-1927)”(AHSKF2021D41);北京交通大学人文社科类人才基金项目“期刊翻译与现代民族国家话语实践”(2024JBRCW002)阶段性成果。
未名社是在“鲁迅赞助”下成长起来的以文学翻译为主的文学社团,类似的阶级惯习是未名社成员聚合的根本原因。鲁迅的翻译选材、翻译原则和翻译策略等译者行为惯习影响了未名社翻译的诗学风格;未名社“为人生”文学和无产阶级文艺批评的...
关键词:未名社 文学翻译 “鲁迅赞助” 社会翻译学 
与过往和解
《读书》2025年第2期86-94,共9页李国华 
《朝花夕拾》是鲁迅的散文集,收了他一九二六年写的回忆散文十篇,一九二八年九月由北平未名社初版,其后流布广远,是我们重要的文学滋养,也是我们理解鲁迅的重要窗口。文集中的十篇文章当时陆续都发表在《莽原》杂志上,总题《旧事重提》...
关键词:《朝花夕拾》 未名社 《莽原》 回忆散文 编集 
鲁迅的“小米生活”
《文史博览》2024年第12期35-35,共1页成健 
鲁迅是南方人,但他特别喜欢北方的小米。1934年2月7日至14日,应鲁迅邀请,曹靖华利用寒假专程自京赴沪一聚,并且就住在大陆新村九号鲁迅家中。2月7日,鲁迅日记记载,“晚,亚丹来,并赠果脯、小米,即分赠内山及三弟”。曹靖华是河南卢氏县人...
关键词:曹靖华 鲁迅日记 文学团体 未名社 南方人 小米 卢氏县 
陈漱渝回忆李霁野二文正误
《中国图书评论》2024年第4期52-67,共16页葛涛 
2022年度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北京鲁迅博物馆藏稀见及未刊文献整理与研究”(22BZW13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从北京鲁迅博物馆保存的关于韦丛芜的《未名社始末记》一文的史料,可以看出李何林批示将韦丛芜的这篇文章保存在北京鲁迅博物馆资料室,但是北京鲁迅博物馆主办的两份学术刊物《鲁迅研究动态》和《鲁迅研究资料》在1987年和1988年分别刊...
关键词:书信 未名社 回忆录 史料 
2005年版《鲁迅全集》有关“丛书”的两则注释校正
《上海鲁迅研究》2024年第1期176-187,共12页张智勇 
2023年度安徽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鲁迅对出版机构的选择、布局及其个性与命运研究”(2023AH050289)阶段性成果
本文主要对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鲁迅全集》中两处有关“丛书”的注释进行正误,并以“新潮社文艺丛书”“乌合丛书”“未名丛刊”等书的出版经历为线索,兼谈鲁迅在1920年代前中期与后期新潮社、北新书局和未名社的出版合作。由于此...
关键词:《鲁迅全集》 新潮社 未名丛刊 乌合丛书 未名社 北新书局 萌芽阶段 前中期 
“身外的青春”:1920年代的鲁迅与文学青年(四)
《上海鲁迅研究》2024年第1期134-143,共10页黄乔生 
未名:泥土的芳香鲁迅差不多同一时间接触到狂飙社与未名社两个青年群体,前者偏重创作,后者偏重翻译。如果说高长虹在与鲁迅关系中并非绝对听从,而是敢于表现出自己的独立性和强烈个性——尽管这个性和独立意识并不完全合理健全——那么...
关键词:未名社 狂飙社 高长虹 独立意识 青年群体 文学青年 鲁迅 独立性 
“战败的先知”:革命低潮中的未名社
《文艺理论与批评》2024年第1期77-92,共16页付丹宁 
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后五四时期北京新文学出版文化研究(1920—1936)”(编号:21WXC007)的阶段性成果。
大革命失败后,围绕着1926—1928年间北京革命者的经历,未名社有过短暂而集中的一段写作。在未名社解散后,未名社人仍屡次在人事、物质层面介入北平的地下革命工作,台静农的批判性的写作则一直持续到台湾时期。在对革命的认同上,20世纪3...
关键词:未名社 《建塔者》 大革命 “革命低潮” 
现代文本的生成与创制——《朝花夕拾》初版本对原刊本标点符号的修改
《绍兴鲁迅研究》2023年第1期84-97,共14页丁文 
1928年9月,未名社出版部出版了《朝花夕拾》(以下称初版本)。在此之前,《莽原》半月刊上[1]发表了一组以“旧事重提”为副标题的系列文本(以下称原刊本)。孙用在《鲁迅全集校读记》中曾对《朝花夕拾》的原刊本与文集本进行了对校。其间...
关键词:《朝花夕拾》 鲁迅全集 初版本 原刊本 未名社 校读 《莽原》 标点符号 
体验现代性的疼痛——未名社文学译作与创作之间的对话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23年第11期143-153,共11页司念 
安徽农业大学人才科研资助项目“未名社文学翻译和创作的对话研究”(项目编号:RC432208)的阶段性成果。
未名社译作与创作在现代性体验上存在着互文对话关系,而现代性的体验从三个层面得以彰显:沉迷物质、自我放逐与被放逐、陷入疯癫或死亡。作为中国现代社会的知识分子,未名社成员在翻译俄国作家作品的同时,也于自己的创作中积极探寻中国...
关键词:未名社 译作 创作 现代性 对话 
新文学的“泥土”——未名社文学活动述评
《艺术科技》2023年第16期71-73,共3页胡旭 
1925年夏,未名社于北京成立,这是一个由鲁迅发起并自始至终亲身参与的现代文学社团。因为鲁迅的存在,未名社吸引了众多学界的研究目光,同时由于鲁迅过于耀眼,所以很少有研究关注未名社青年成员文学活动的价值和贡献。社团主要成员除鲁迅...
关键词:未名社 鲁迅 文学翻译 文学创作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